目前分類:教養 (20)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看了昨天的星光大道。印象最深的是最後這一段。李伯恩的樂觀和不絕的創意不只是天賦,而是來是於長期以來給予的家庭教養方式。

有時候我覺得現在的社會價值觀中,大家都太鼓勵「進」的價值觀。人固然要懂得進取但是其實更要懂得「退」的哲學。
人生有太多不定期會發生的挫折,只會「進」在順遂的時候固然春風得意,在逆境時過多的得失心,卻往往讓自己陷入難以承受失敗挫折的境地。

我希望自己也能成為這樣的爸媽:了解小孩的興趣和能力極限,放手讓他嘗試並支持他面對結果。
我希望自己也能教會自己的小孩:勇於嘗試,但更懂得如何達觀接受勝負結果。

<�之1>跟媽媽間的互動


<�之2>面對失敗高EQ的一家人


當然更不能錯過這一段插花篇--告白^_^




mandy041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轉貼]如何解決衝突
陳秀芬老師演講 劉宗慧整理 

轉貼自 蒙特梭利居家教育網站  之如何解決衝突 (http://home.kimo.com.tw/kid_education/conflict.htm )

衝 突 實 例

人物:小皮(四歲)、小皮的媽媽;小華(四歲)、小華的奶奶,兩家互不相識

時間:週日午餐時間

場地:麥當勞遊戲間內

經過: 1. 在遊戲間內,有許多小朋友一起追逐玩耍,混亂間小皮打了小華的背部,造成小華大哭起來。

2. 接著小華跑去找奶奶,奶奶問他怎麼了?他說被人打了,好痛。奶奶一邊幫他揉揉背部,一邊說不痛、不痛。

3. 奶奶又問他是誰打的?小華指著斜對面的小皮,奶奶嘆了一口氣,又幫他揉揉背部,說不痛、不痛,只見小華還是照樣哭得很大聲。

4. 這時忽然聽到小皮的媽媽口氣很兇地問小皮:「是不是你打人的?」一邊問還一邊打小皮的屁股,小皮哭了。

5. 沒多久小皮的媽媽帶著小皮走了,只剩下小華在低聲啜泣。

這是一個真實的例子,在我們身邊的人中間,彷彿也常常看到類似的經歷。我們看到兩個孩子吵架,甚至打起來了,其中被打的人很委屈地哭了,可是奶奶卻說:「不痛、不痛!」讓他一直哭個不停;而打人者的家長,只是打孩子出氣,然後又很沒面子似的拖著孩子離開現場,讓我們這些旁觀者留下一個疑團,到底事情解決了沒有?


問 題 的 歸 屬(Problem Ownership)

談到解決衝突這個主題,必須要先釐清問題屬誰?誰需要出面來解決問題?

我們知道,通常打人的孩子不覺得有什麼問題,他搶到玩具很得意,哪裡會覺得有問題。他沒有問題意識,所以他並未擁有問題;擁有問題的人顯然是被打者,因為他哭了、受了委屈,感到心理不平衡,所以他覺得有問題,他必須出面解決這問題。這不像我們一般所想的那麼簡單,以為打人的小孩有問題,他應該出面解決。

由上面這個衝突的例子,我們來看可能會有三種反應,因此就有不同的問題歸屬:

1. 小皮和小華都覺得無所謂,他們在一起打打鬧鬧地很平常,那就無問題歸屬可言。

2. 被打的小華覺得有問題,他哭得很傷心,那他要學習出面解決他的問題。

3. 第三者─可能是其他的小孩或大人─覺得有問題,想要伸張正義、主持公道。例如,小華的奶奶看到孫子被欺負了,很不忍心,出面處理;或是小皮的媽媽看到兒子打人,老毛病又犯了,出面主持公道。

有時候我們看到孩子們玩笑開得太過火,如拿掉別人的椅子,害別人跌倒;或罵不好聽的話,如「大便、屁股…」等,我們也會制止孩子這種行為,因為我們覺得有問題,這就是第三者的問題歸屬。小女一年級時,學校放學後,有兩位小學生久等不到父母來接,在地下道入口處玩耍推擠,沒想到發生意外,其中有一位被推下樓梯,當場死亡。如果在場有其他家長發揮「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精神,及時勸阻,也許可以避免這種不幸。所以第三者遇到問題時,的確有義務要介入,以免事態擴大。只是第三者介入要有智慧,不可以用濫罵或打架的方式,以免轉變成另外兩個人的衝突。


解 決 衝 突 的 方 式

分清楚問題的歸屬之後,我們就要從以下三個方面來看,如何正確地解決衝突。

一、行 動

○ 面對問題,自己解決。
╳ 坐著哭或跑去告狀。
在行動方面,我們鼓勵孩子自己面對問題,自己解決,也就是教導孩子去應付各式各樣的狀況,遠比我們幫他處理好。因為我們無法永遠陪在孩子身邊,做他的仲裁者,他遲早要學習面對問題,自己解決。

同時,我們不鼓勵孩子告狀、或坐著哭等人來幫忙。愛告狀的孩子通常人際關係較差,不能得到別人的信任,較不受歡迎,這種情況在成人的社會也一樣。除非孩子已經在行動上有所處理了,情況依舊無法改善,此時請求大人幫忙,大人就必須介入。畢竟不是所有事情孩子都可以處理,有時連大人出面可能都無法解決。

所以,原則上是由大人先教導孩子解決衝突的方式,若孩子自行處理無效,大人再出面了解狀況。我家有個小故事,可以補充說明:小女五歲時,全家一起到她的乾爹、乾媽家玩,他們家充滿了高級的古董及家具,什麼都不能碰,實在讓他們姊弟很無聊,沒多久,兩個人就打起架來了,姊姊被弟弟打,哭著跟在場的乾媽告狀,乾媽說:「你去跟媽媽講。」結果女兒真的跑來跟我說弟弟打她。我揉一揉她被打的部位,安慰她一下,然後跟她說:「媽媽沒有打你,是弟弟打你,你應該要去跟弟弟說才對!」她想了一想,也對,就又跑去跟弟弟理論去了。因為女兒已經學過如何處理衝突,所以她跟弟弟說:「我不是給人家打的,你這樣打我,我很痛耶!」只是這樣陳述,也不用弟弟道歉,她就覺得好過多了。

二、表達感覺

○ 你打到我的手,我好痛喔!
╳ 以牙還牙,打回去。
知道被打的人應該面對問題,自己解決後,首先要義正嚴詞的告訴打人者,你打到我的哪一個地方,我產生什麼後果。譬如說:「你剛剛打到了我的手臂,我好痛喔!手臂都紅起來了。」或者是:「你用腳踢到了我的背部,我很痛耶!」單純的表達自己受到了什麼傷害,有何感覺,簡單明瞭,三歲的孩子都能說出來。切忌使用報復的手段,讓打人者嚐嚐被打的滋味,兩人打來打去,沒完沒了。

三、表達思想

○ 我不是給人打的。
╳ 你是個壞小孩,亂打人。
表達完了感覺,如果覺得還不夠,可以再加上表達思想,嚴肅的跟打人者說:「我不是給人打的。」或是:「手是用來工作的,不是用來打人的。」以及「腳是用來走路的,不是用來踢人的。」這樣的表達思想方式,屬於真理的表達,沒有指控的意味,適用於任何人。反之,如果用罵人的方式,說:「你是壞小孩,亂打人!」這樣的表達方式會增加對立和衝突,應該避免。我們大人也要小心,不要亂罵人,以免發生孩子打架,大人也吵架的狀況。

接下來,我舉一個真實的例子,來說明父母應該如何教導孩子,解決衝突。小女三歲時,我被邀請去幼稚園的班上觀察她的上課狀況,我站在門外,隔著單面鏡看她在教室裡的情形,那時剛好是團體時間,大家圍坐在地上一圈,聽老師說故事,沒想到我的女兒被旁邊的大男生推擠了好幾下,當場委屈地掉下眼淚來,老師沒看到這種狀況,所以沒有任何處理,我身在門外,實在非常心疼。中午放學回家後,我問她早上發生的事,她說旁邊的男生Ben(化名)推她,所以她才哭了。我告訴女兒,Ben推妳,妳應該趕快跟他說:「我不是給人家推的。」沒想到,女兒拒絕這樣說。我勸了她好久,她都不肯說。我仔細想想,女兒不說的原因可能是:害怕對方、害羞、或不熟悉英語的表達。因此,我決定跟她來個角色扮演的遊戲,我扮演小女Mimi,她扮演Ben,Ben推了Mimi一下,Mimi義正嚴詞的跟Ben說:「I am not for pushing.」然後Ben很不好意思的說:「I am sorry.」表演完了,女兒仍然興致勃勃地要求再來一次,就這樣,我們玩了好多次,她也聽到我說了好多次I am not for pushing.後來我要求角色交換,女兒演她自己,我演Ben,結果女兒可以很自在地把這句話說出來,以後在學校碰到同樣狀況,她就知道如何處理了。

幾天以後,我和幼稚園老師進行親師座談會,老師解釋這個男孩Ben的自制力很差,常常欺負人,因此要不要把他的位置換掉?我想了一想,說不必了,因為躲避不是辦法,讓女兒在這個幼稚園的小環境,就學習如何面對問題,將來她進入社會,才有適應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結果,女兒果真適應得很好,Ben再也不會隨便欺負她了。

最後,如果你的衝突對象不是經常會碰到的人,「保持距離」也是一種避免衝突的辦法,讓孩子在環境上盡量避開可能發生的衝突。例如在公園或遊樂場裡,避開說髒話或暴力傾向的孩子,以免自己的孩子模仿或被欺負,同時適當的機會教育,教導孩子不宜的行為有哪些?哪些人不受歡迎?孩子自然會有自己的判斷。

小皮和小華的衝突解決之道

從這個衝突實例中,我們看到問題的歸屬有三個:第一個是小華,他被打得很痛,傷心的哭了,所以他可以義正嚴詞的對小皮說:「你打到我的背部,我很痛。我不是給人家打的。」第二個是小華的奶奶,她看到小華被打了,應該要安慰小華說:「好痛喔!是不是?奶奶幫你揉一揉。」然後再鼓勵小華自己去跟小皮談一談,若小華不敢去,就陪著小華去跟小皮說;第三個是小皮的媽媽,她意識到自己孩子打人了,應該要讓小皮去跟小華道歉,並且強調:「如果你再打人,除了道歉之外,我們必須馬上回家,因為你沒辦法跟小朋友好好玩。」


三 種 衝 突 處 理 狀 況

狀況一、自己的孩子打人

大人應先了解前因後果,讓孩子有申訴的機會,或許別人使用言語暴力刺激他,或者他有什麼委屈,要讓他先講出來,安慰處理過後,才帶他向對方道歉。如果孩子不願意說對不起,表示他還有不服氣的地方,試著講道理說服他,如果他還是堅持不肯道歉,就必須使出父母的法寶—拿走他的權利,使他有所損失,讓他自己衡量要道歉還是要權利。例如,孩子很喜歡在麥當勞玩,但他在那裡打人,又不肯道歉,我們就可以說:「如果你不去說對不起,我們就必須離開這裡了,因為你沒辦法好好跟小朋友玩。」或者更嚴重一點的說:「我們從此以後不再來麥當勞了。」看準孩子重視的是什麼,跟孩子鬥智,當孩子知道你是認真的,而且衡量過損失之後,比較會傾向道歉。

有些孩子的自制力及吸收經驗能力較差,會在行為上一犯再犯,例如一、二歲的孩子咬人,告訴過他不可以,他也知道不可以,但是如果別人拿走了他的玩具,他無法表達時,仍然會用咬人的方式。所以孩子一方面需要學習自制能力;一方面需要學習怎麼解決問題。這些都需要時間,不是一、二次教導就學會的。我們要不斷孩子教導什麼是對的,還要他付出一點代價。久而久之,他漸漸會改變。

如果孩子固執犯錯,老是在打人後,無所謂的說一句:「對不起。」沒有一點誠意,這時我們必須教導孩子如何說對不起。請孩子眼睛看著對方,語氣溫柔的說:「對不起,請你原諒我!」如果你覺得這樣還不夠,再加上警告:以後再犯這個錯誤的話,將會有何後果(拿走他的一些權利),然後確實執行。

最後我們可以強調:「你是好孩子,不做這樣的事。」肯定孩子良善的本質,但是打人是不對的行為,勸勉他不做這樣的事。

狀況二、自己的孩子被打

第一時間要處理的是給孩子同理心,讓他知道大人了解他的感受。如果孩子被打,哭著找奶奶說:「好痛、好痛。」奶奶卻回答說:「不痛、不痛。」孩子會感到不被了解,只有哭得更大聲。嬰兒時期的哭聲,代表他發出訊號說他哪裡不舒服;孩童時期的哭聲,則是需要人了解他的問題,需要得到安慰,所以我們必須站在孩子的立場,先去了解他的感受,說:「你被別人打了,很痛也很生氣,是不是呢?讓我來幫你揉一揉。」察看傷處,減輕傷痛感之後,再帶領孩子面對自己的問題,自己解決。

請注意,當被打者向打人者表達自身的感覺及思想的時候,不必要求對方道歉,只需表達自己即可。因為每個人的生活背景、家庭、教育方式都不同,我們沒辦法要求別人有同樣的回應。但是,如果是自己的孩子打人,我們應該勸導他去跟別人道歉。或許有的孩子會覺得這樣不公平,為什麼我打人要跟他道歉,他打人就不必跟我道歉?其實,簡單的跟孩子說明,他不道歉是他的事,這是不對的行為。這個社會上有人搶劫、殺人、說謊,我們不必因為別人做錯事,也要跟著做。

尊重別人的親權

我年輕尚未有孩子之前,曾經犯過一個錯誤,要求別人的小孩道歉,結果卻造成大人之間的爭吵。事情的經過是這樣的:多年前,我與親戚一起用餐,一個五歲的小男孩打翻麵碗,湯汁留出來,弄濕了他爸爸的整條褲管和我的衣角,我擦好了衣服,就對孩子說:「你弄髒了爸爸的褲子,要跟爸爸說對不起。」小男生不說話,頭低低的,我正想進一步勸說,卻聽到他媽媽說話了:「你不要勉強他,他又不是故意的。」我覺得他媽媽的說法不對,做錯事就要道歉,不管是不是故意的,後來我跟他媽媽就吵起來了,我們各有各的道理,相持不下。事後,我回想爭執的經過,雖然我站在「理」上,卻少了「情」。每個人的家庭都有不同的管教方式,我顯然侵犯了別人的親權,也許他媽媽了解孩子害羞,需要私下處理,不在公共場合給他難堪,所以我不應該越界去管別人的孩子,尤其是他父母在場的時候。

學習饒恕的功課

當孩子受到欺負,心裡十分委屈時,縱使別人立刻道歉,卻仍會有不肯接受道歉的情況發生,這時就是學習饒恕的最佳時機。首先要安慰孩子,給他同理心,讓他知道我們了解他的感受;其次讓他直接和打人者溝通,表達「我不是給人家打的」以及「你打我,我很痛耶!」等等,說出內心積存的委屈,然後再慢慢消化內心的怒氣。

真實例子:教會一位姊妹帶著不到四歲的強強(化名),到會友家參加小孩子的聚會。他們跟著許多人一起進門,強強看見小浪(化名)拿起主人家的火車正要玩,強強就說:「等一下,你應該問阿姨可不可以玩?」小浪不服氣,忽然間打了強強一個耳光,大家在旁看了都很意外。小浪的媽媽把他帶走,私下教導一番,再回來向強強道歉,但是強強說:「我不要原諒你。」強強不僅耳光痛,還有心裡的委屈和羞辱,無法立即原諒對方。回家後,強強的媽媽對他說:「當我們不能原諒別人時,心裡會很不快樂,以後也不想跟對方玩或說話。上帝希望我們每個人都和睦相處,如果你不肯原諒別人,只有撒但最高興!」強強聽進去媽媽說的話,打電話跟小浪和好。沒想到,下週日在教會主日學教室遇到小浪時,強強忽然又想起打耳光的羞辱,不肯進教室。媽媽為孩子禱告,並再一次解釋饒恕的意義,孩子終於放下心結,走進了教室,而且也願意跟小浪一起玩了。之後,強強的媽媽告訴我們,強強常常帶玩具去跟小浪玩,心中再無芥蒂,兩人也成為好朋友。這不是一件極美好的事嗎?!

狀況三、別人的孩子打架

如果是在公共場所,看到兩個孩子打架,我們可以介入說:「不要打架。」如果是在幼稚園裡,或是小朋友的聚會裡,雙方的家長都不在,我們可以請兩個孩子坐下來,給他們機會分別講出真實狀況。大人在旁傾聽,偶爾轉述事實(例如:「某某說你剛剛先打他的,是不是呢?」不作仲裁,不加任何判斷,只作協調。因為我們大人往往只看到事情的一部分,沒看到全部,若因此加以仲裁,會產生委屈與冤枉。若讓孩子們自己說,兩個人都心知肚明誰在說真話,誰在說謊話。讓他們有足夠的時間談清楚,引導理虧的孩子道歉,若雙方都有錯,兩個人都必須就自己不對的地方向對方道歉,重歸於好。

孩子們的衝突狀況很多,我們不見得遇到任何事情都能處理,但是把握住原則,就事論事,兵來將擋,水來土掩,見招拆招就對了!其實當父母沒有那麼難的,不是嗎?

mandy041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網路轉寄有關教養的文章。我查過不過作者不詳。
=======================================
這基本上和之前提過的「直昇機爸媽」大同小異。
太過保護小孩卻讓小孩成為草莓族,好像是這一代共通的社會問題。

其實太過保護小孩的類型有兩種,一種是剪踊型的爸媽,一種是把他纏的更緊不讓他出來,完全沒有機會蛻變。
這個假日,我帶我兒子去公園玩耍,看到一旁有一些爸媽一直喊這個很危險不可以碰、那個太髒了不行之類的。

我個人遇到的週遭朋友中,看得到懂得放手在旁邊指點小孩的爸媽,小孩才真的成熟懂事。
被保護過度的小孩,一是缺乏責任感、二是缺乏自信心裹足不前。

我一直覺得「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的兒子會打洞」,除了基因之外,家庭教養的風格影響很大。



=======================================
●不要做剪蛹的人~

有一個人無意中找到一個蝴蝶蛹。

幾天後,他留意到蛹出現了一個小孔,他就停下來觀察它。過了幾個小時,他見到裡面的蝴蝶用它細小的身體掙扎從小孔出來。

看了很久也沒有一些進度,小蝴蝶好像盡了最大努力也沒有辦法出來。這個人於是決定幫它一把,找來一雙剪刀將蛹的盡頭剪開。蝴蝶這樣就很容易出來。

但是這蝴蝶的形態有一點特別,它的身體肥腫,翅膀又細又弱。

這人繼續觀察蝴蝶因為他相信翅膀會漸漸變大而它的身體會越來越小。

這沒有發生。小蝴蝶餘生只是托著肥腫的大身體和細弱的翅膀,在地上爬著走。它永遠也不會飛行。

這個善良的人不了解蝴蝶必需用它細小的身體掙扎從小孔出來,它必需經過這個過程,蝴蝶才可以將身體裡的體液壓進它的翅膀裡。

大自然在此有一個很奇妙的設計,就是蝴蝶從蛹中掙扎出來是為著預備它將來飛行需要的裝備。

生命裡面的掙扎是我們必需有的。

如果老天允許我們順利地過一生,我們也許就此不會變得堅強。也不會成長。

所以當你碰到有逼迫或苦難,記得有人正為你禱告,最後你也會明白真理在你身上的計劃。

在教養孩子時,我們很容易就成為那剪蛹的人!

mandy041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一直是不喜歡被人管的人,將心比心,當了媽媽後,也希望不要以絕對的父母權威來管小孩。
在我的老大身上,我也盡可能不催促他做任何的決定。這當中我花了很多的時間在跟小孩講道理和說服他。
說起來是很沒效率的,因為其實建立絕對親權權威,很多事只要一吼小孩就乖乖就範。相對起來,我們花了很多時間在看起來很沒成效的事情上。
但是時間拉長來看,覺得這樣的教育方式好像也不不差,兒子心甘情願談好條件的事,他也不賴皮總是能履行自己的承諾。成長中很多造成親子衝突的點,我們都不打不罵平和的度過了,雖然花的溝通時間比別人都久。

不過最近發現兒子的溫吞個性好像越來越明顯了,有些事不加點壓力催促,好像也等不到瓜熟蒂落他自己開口說好的那一天到來。
他好像是那種要推一下進一步的小孩。
有時覺得他個性過份謹慎保守,不願意嘗試任何新的事物。每次一有新的提議他都是先拒絕。

可能是他也大了,我開始覺得「等待他同意」好像也不是最佳的教育方式。
轉變策略,最近,我開始會主動推他做一些事。他一開始當然不願意,我會強迫他做一次就好。如果他嘗試過一次後還不喜歡,我們還是退回來原來的教育方式:持續溝通,等待,過一陣子再推一下,反覆這樣的過程直到他同意接受的那一天到來。

我要他接受先嘗試一次,同時也保證尊重他嘗試過後不願意接受的權力。

可以發現強迫他一次之後很多結果都是好的。本來怕騎腳踏車過橋,過了之後說好像也不那麼可怕。本來說討厭吃XXX,吃了之後覺得好好吃一口接一口。
回想再久一點的例子,就是上幼稚園,一開始也是哭哭啼啼不肯上,不過撐過那一個禮拜,現在每天上學對他來說是最重也要開心的事。
當然也有失敗的案例,像是積極強迫他不可以包尿布便便,結果還是失敗。但這次他自己開的條件是上大班就戒尿布,我只能等待時間的到來。

我會有態度上的改變,主要是發現兒子的個性太溫吞被動,如果像以往太過強調完全尊重他意願,也擔心會演變成任由他劃地自限。
所以對兒子,我開始有推的動作。

相較於被動的兒子,目前只有2歲的女兒,則是讓我不斷的在「拉」。個性外向、天不怕地不怕的女兒,是行動派的獅子妹,凡事總是衝過頭。
雖然才兩歲,但是看得出來以後肯定是衝衝衝的代言人。
我想對女兒的教育,應該會和哥哥大不相同。

一被動、一積極,一推一拉。
極端的個性和教養方式,出現在我的兩個小孩身上。
教育,難在沒有一套標準流程,小孩個性、教育方式和大環境在在交錯影響著結果。
每個小孩都是單獨的個案。
教養,還真難啊。

mandy041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 Mar 22 Wed 2006 12:17
  • 道歉

親愛的兒子:
昨天你玩得太過火,從架子上跳下來,一不小心狠狠踩了媽媽一腳.雖然你只有五歲,不過你的25公斤體重已經讓媽媽我承受不起.
我知道你在第一時間已經道過歉,不過痛得流眼淚之餘,我當然還是罵了你兩句.

你理直氣壯大聲的說:對不起,我已經說過對不起了.

這讓我覺得我好像應該再教你一些不知道以你現在年齡能不能理解的道理.

做錯事要道歉,這是我教你的,我知道之前只要你肯道歉,基本上大人都會原諒你.
但是這並不代表做錯事的人只要道歉,別人就應該接受你的道歉.
當然更不能因為別人一時無法接受你的道歉,你就不再道歉或是惱羞成怒的說[我都已經說對不起了,你還想怎樣].

大部份的人都沒有那個雅量,能做到人家打你一邊臉頰,還能把另一邊奉上讓他打.當人家亂罵你,還能做到寬宏的說:願主耶穌保祐你.
即使你已經道過歉,別人也不見得能立刻就接受你的道歉.
媽媽要告訴你的是,當你做錯事,道歉是必要的,如果對方一時氣忿難消,你可以等一等,以虛心認錯的態度等對方氣消點,再道歉一次.
道歉重點在誠意和態度上
不是你開口人家就要買單

道歉,並不是說出「抱歉」或「對不起」那幾個字,或是其他如送花、送禮物之類的行動,那些都只是形式
沒有誠意的道歉,流於形式化的道歉,就一點意義都沒有。充其量只是肇事者自己能心安的藉口(意思是:我都已經道歉了,你們還想怎樣...)

既然講到道歉,媽媽再跟你說一些有關道歉的事
如果雙方都有錯的時候,該不該道歉?
媽媽姿態向來比較軟,只要是有一點屬於我犯的錯,不管對方是不是比我錯的更多,我會道歉,我為我這部份的錯道歉.至於對方是不是要相對道歉,這個也不能強求也不需要比較(為什麼我要道歉他不需要之類的)

不過該道歉的時後道歉,不該道歉的時後也不要亂道歉
不然道歉只會徒然助漲對方的氣燄,也會被別人笑你沒肩牓.(這是最近一個大官伯伯的故事,讓媽媽有此深切的體認)

你只有五歲,媽媽不期望你現在就能理解這些
我本來想說,等你大一點就懂了.
不過剛剛看了新聞,我想那些比媽媽年紀都大的叔叔伯伯阿姨們,當了高官賺了大錢還是沒學會過這個道理.
媽媽會機會教育,在日後逐漸的把這些想法教會你.
我想如果你能懂道歉的道理和原則,當然不能幫你賺大錢有成就,但對你做人處事來說,應該會有很大助益的^_^

mandy041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Jan 13 Thu 2005 12:10
  • 爭寵

朋友正為了新生兒的事忙得焦頭爛額,說老大的爭寵行為幾乎快把她逼瘋了。
因為我家今年同樣有新成員加入,朋友於是問妹妹出生後小哥哥會不會有爭寵的行徑?
我說沒有。

朋友問我做了什麼?

我很仔細想了一下這個問題。
我說,我們真的做了很多,但是我不知道到底是哪一項奏效。
或是小哥哥本性寬容不嫉妒,即使我們什麼都沒做他也可以這樣?


先說我們做了什麼。
☆懷孕時就開始預告將有妹妹加入,但是不想特別強調妹妹出生他應該要更乖更聽話之類的。我們很單純的不想一下子給他太大壓力,覺得需要被迫成長。

☆點出很多人都有妹妹的這件事。像是巧虎、pingu、DoReMi、鄰居XXX之類的,讓「有妹妹」這件事變得很普通,只是和大家都一樣而已。

☆讓小餅上學,讓他的生活重心不是只有家人。不過因為妹妹出生時間點很接近小餅開學,於是決定提早上學,避開上學和妹妹出生的直接關連性。

☆妹妹出生後,努力幫妹妹說喜歡哥哥。
在小哥哥面前,我們很努力誇大妹妹喜歡哥哥這件事。
像是妹妹喜歡對著人笑,我們就會說:你看妹妹在對你笑嘻嘻,妹妹好喜歡哥哥喔。
不過後來我們發現妹妹真的很喜歡盯著哥哥看,哥哥走到哪裡,妹妹眼睛就轉到哪裡。有時哥哥會說:妹妹怎麼一直看我?我們會回答:因為妹妹喜歡你啊!之類的。

☆定位妹妹的地位為哥哥的財產
一開始我們就把妹妹的角色設定為哥哥的財產。
我們會一直強調是「你的妹妹喔」。
大家要抱妹妹時要問過哥哥,這樣小餅會覺得自己對妹妹有責任感。
後來小餅哥哥喜歡說:這是我的妹妹。
這一招倒是挺棒的,因為有幾次奶奶小小的抱怨妹妹不睡覺帶起來很累,奶奶開玩笑說「臭妹妹」,小餅就對奶奶說「臭奶奶」。
小姑看小餅這樣,會故意逗他說:這是我的妹妹。小餅也會很生氣的捍衛自己的財產說「這是我的妹妹啦!」之類的。

☆我們一開始就讓小餅知道不一樣的年齡,有不一樣的權利義務,不需要跟妹妹比較和計較。像是哥哥有牙齒可以吃糖果餅乾,妹妹只能喝ㄋㄟㄋㄟ。哥哥可以出去玩、去上學,妹妹只能待在家裡。哥哥可以看電視玩電動,妹妹不行等等。
所以媽媽爸爸要一直抱著妹妹是因為妹妹小小不會走,不是比較疼妹妹。

☆給小餅一些小哥哥的特權,像是他可以管妹妹的一舉一動等等。

☆爸媽隨時補位,不要讓某一個有覺得被冷落的情況。
我和老公說好,要隨時有補位的自覺,媽媽在忙其中一個,爸爸得陪另一個,不要有某一個小孩被冷落的情況。

☆小餅開口要人陪時,一定得奉陪。
小餅算是很乖的小孩,說正在忙妹妹的事,他多數時候會願意等一下。不過正因為這樣,只要小餅開口要人陪,我就會專心陪他。

最近一件事是小餅睡前會想要我陪,但是妹妹喝母奶也需要我陪。
在連著幾天小餅開口說:今天星期一,媽媽陪我睡,爸爸陪妹妹。隔天除了換成星期二,台詞一點也沒變後,我們心疼小餅想要媽媽陪,於是妹妹睡前那次改為爸爸哄睡,我陪小餅睡。

想想,小餅也不過是三歲多的小孩,要人陪也是很正常的事。

☆不要挑起兄妹間的矛盾和比較,也不要恐嚇你不乖我要愛妹妹不愛你之類的。我很小心不說這個,我覺得這會影響兄妹感情甚鉅。不過有些親友鄰居長輩講話有這個習慣,說實話,我也擋不了:( 如果我在旁邊只能想辦法打打圓場。


☆兩個一起誇獎
誇獎妹妹漂亮的同時,一定也要誇獎哥哥好帥之類的。
☆哥哥對妹妹好的時候,即使是很小的事,也要大力誇獎哥哥好棒很疼妹妹。
像是小餅會幫妹妹蓋被子,妹妹哭哭會哄妹妹之類的,我們一發現就大力誇獎。

**********
老實說,我也沒把握這樣的平和狀況可以持續多久?像是等到妹妹會爬會走會搶東西後,兩個人會不會開始吵架之類的?
不過至少第一階段算是平靜度過了。
我一開始真的很擔心要照顧新生兒,還要應付會因為嫉妒偷打妹妹的小哥哥。小餅哥哥到目前為止的表現真的很棒,他會照顧妹妹,幫妹妹蓋被子,妹妹哭哭會拍拍妹妹,這些小動作都很讓我們感動喔。

mandy041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Oct 06 Wed 2004 15:05
  • 童語

對著小孩,到底該不該講簡化的小孩話?像是:尿尿、便便、屁屁…之類的(自行以此類推)

許久以前,我和老公帶兒子到花蓮時,跟當時一歲多的兒子說話時,使用的就是這樣的童語。
隔壁桌一位老太太跑過來對我說,不要這樣對小孩說,不然小孩永遠都學不會大人的話。

之後,公公曾拿過一篇剪報給我,說的也是同一件事。教育專家建議不要對小孩說童語,即使小孩很小也一樣。專家說,一開始就要給小孩正確的名稱,不然小孩學習上會混淆。

兒子小時候,公公和婆婆也要我們叫他的中文名字,不要叫綽號。不然兒子以後會不知道自己叫什麼名字。

聽起來很有道理的一點是:如果你一直不告訴他正確的,他就永遠不會。

我沒有很固執一定要使用童語,也當然不會對著兒子說童語一輩子。不過我覺得如果先教簡單的詞彙,好念好記,可以方便兒子快速學會如何和大人溝通。

事實證明,兒子也沒有因此學不會正確的措辭。

我們之後沒有特意改變和他說話的方式,不過隨著他年齡和認知能力增加,我們不自覺說話也會調整措辭,兒子自己也減少疊字童語的使用頻率。現在講起話已經像個小大人了。

小孩除了聽大人教他說的話以外,也會聽大人和其他大人說的話、會看電視。他的學習管道很多元,不是單一的。

所以說,教育專家的話,有時候也不需要盡信。小孩,真的沒有專家想像中那麼笨。引用專家的理論時,也要依年齡、個性實際狀況調整活用,不要只想直接套用在每件事情上。

mandy041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記得懷老大的時候,小孩一出生就急著把他帶在身邊。在醫院那三天,我半夜會準時起床到育嬰室餵奶,當出生第四天我出院回家,他因為黃膽留院觀察,我一晚難眠想念著他。
等接回家後,更是恨不得每日每夜的帶在身邊自己照護,即便在他日夜顛倒期間,鬧得我苦不堪言,還是捨不得讓他離開身邊太久。

對於老二,這樣的心情和情勢似乎有點改變了。
我們開始計畫在坐月子中心坐月子,因為這樣可獲得充足的睡眠和充分的休養。於是半夜就決定要交給育嬰室負責餵奶照料,白天想歇息時,也可以把小孩送回去育嬰室去讓專人照護。
我們規劃談論得很開心,因為新生兒的照護總是最累人的一部份。

突然間,我發現自己兩胎心態上的改變竟然可以這麼大,可以從第一胎的寸步不離的不捨,到第二胎的希望交給別人照護。

改變究竟在哪裡?
不是因為對老二的愛不若老大,
但是不是就是大家口中的因為有了老大,對老二存在就習以為常。
還是太篤定知道未來還有很多的相處機會吧!

我沒有太多內疚,至少在目前為止。

不過我不知道這樣的改變,對老二來說公不公平?

mandy041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生小孩以後,我才知道「以身作則」這個成語原來這麼不簡單。

原本,我們都是生活很隨性的人,不要求別人,相對也不喜歡被約束。但是當小孩幾個月大開始,我們開始發現自己的一舉一動,陸續出現在小孩的舉動中。

這真是個可怕的事實啊。尤其當妳發現這些動作言語在小孩身上看起來是那麼刺眼之後,不免心虛起來,並開始反省起自己的一舉一動。

但是,長年累月的積習豈是一朝一夕可以改變。在自覺的狀況中可以避免部分舉止,但在不自覺的時候,卻流露出更多的習性。

當然,最快的方法是採取鴕鳥政策,就是小孩看不到的地方是一個行為標準,小孩在的時候,是另一套行為準則。

但這是不可行的。人能假裝多久呢?早晚會精神錯亂吧。

那麼,就來個嚴父嚴母不講理政策吧:你是小孩,不可以這樣。
我想多數人小時候都是這樣的被對待吧。還記得當時有多麼的不服氣。
其實這樣的話我說不出來。好像只准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的嚴苛官吏。

所以,認命乖乖的以身作則吧:
不希望小孩多看電視,自己就不要看電視。
不希望小孩抽煙喝酒,自己就不要抽煙喝酒。
不希望小孩賭博打電玩,自己就不應該打電動。
希望小孩愛看書唸書,自己平常就要唸書。
希望小孩作息正常早睡早起,自己就不要當夜貓子。
…(以此類推)

懂了吧,只有自己都做的事,才理直氣壯的要求小孩做。自己不想做或做不到的事,根本沒有資格要求別人遵循並執行,包括自己的小孩。

想想,那我為什麼要生小孩來約束自己呢?這會兒我真的挖了一個洞來埋自己啊!

不過現在後悔也來不及啦...

mandy041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小孩不乖要不要打?這件事情困擾了我很久。

小孩要教,不可以放縱,這點我們一致贊成同意。但小孩不乖做錯事,如果不打,只是口頭講,他到底聽不聽得懂?這點上大家的意見就有分歧。

一直以來,和很多朋友聊過,有人主張要打,不打不成器,不打小孩不會真的懂。但有人主張愛的教育,認為打他不過只能收一時之效,到頭來小孩是因為怕痛所以不做這些事,不是因為知道為什麼而不做。只要多講幾次就聽得進去,不一定要打。這裡的打當然不是打成重傷、社會新聞中虐兒那種。而是適度的體罰,像是拿棍子打手、腳之類的程度。

雙方的意見都很有道理,但是,我覺得觀點似乎不能徹底說服我。我總覺得都少點什麼。

最近和一個朋友聊過,他的立場偏向不打小孩。

他說,處罰的原意是讓他記取教訓,以後不再犯。打他讓他疼痛只是其中一個方式。你有同樣的的方法讓他記取教訓。比方說:剝奪他的樂趣就是其中一種。不乖,幾天內不准看電視、不准買玩具等。不必體罰同樣能收教訓之效。
我覺得他的想法也是另一種不錯的思考方向。

我個人其實沒有那麼排斥體罰,但是我總擔心,對所謂「適度的體罰」標準上很難拿捏。尤其在你生氣的時候。

我其實會打兒子的手手,不過我堅持不用工具,不打他的脖子以上部位。就用我的手打他,我多痛他就多痛,我以這樣的標準控制自己,這樣就不會超過。
不過我真的不知道自己這樣的作法對不對。

小孩的教養問題,真的是一場沒有對錯的長期奮戰。

mandy041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最近不管逛哪一家,幾乎都在提戒尿布的事。真有趣,這一群小孩都開始戒尿布了耶!

書上說,1.5-2.5歲是戒尿布的時候,而夏天是戒尿布的最好時機,因為不斷洗屁屁不會著涼,換洗衣服也容易乾,所以有這個年紀小孩的家庭似乎都在這一刻,將心力投注在上面。

雖然訓練兒子戒尿布是個很累的經驗,但是看到每個人面對這件事的態度,卻讓我覺得很有趣。

提起戒尿布,每一家都有滿腹的媽媽經。或許像開心果說的,因為戒尿布是可以努力的事,不像長牙的時機、身高體重,媽媽再緊張再努力也無法直接幫上忙。想想也是。

我發現,有人態度十分堅定不搖,有人不疾不徐循序漸進,有人慌亂四下追問別人意見,有人順其自然隨性發展,有人超有原則,像是男生一定要教站著尿尿,白天一定不要包尿布等等。

在這一刻,真的充分看出每一家媽媽的個性。

我向來是個隨性到近乎隨便的人,我本來的打算是等兒子兩歲半可以溝通時再來訓練。據前輩經驗,這個時候最容易戒成功,無法控制隨地尿尿的陣痛期最短。

但因為奶奶已經開始訓練了,為了教育同步,我被迫趕鴨子上架提前開始戒尿布的工作。

我想,目前心理上還沒有準備好的人,或許是我和老公,而不是兒子吧。

我深深覺得:戒尿布大概是我養小孩兩年來,繼出生前三個月兒子半夜不睡覺讓我不知所措之後,另一個讓我覺得養小孩是個很大的挑戰的關卡。


mandy041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有一次老公帶著兒子一起去租漫畫,被公婆撞見了。之後,公公認真的告訴我說:這樣不行,以後小孩有樣學樣,開始唸書後也會看漫畫,會影響成績,影響未來成就表現。

公公希望我轉達給老公。我轉達了。老公的回答是:我從小也是看漫畫,也打電動,也看電視。我不也照樣考大學念研究所,畢業後找到穩定的工作?重要的是時間管理吧。兒子如果能有效率做完功課,他要看漫畫有什麼關係。

我很仔細想這個問題。其實,我也是從小看漫畫長大。中學時幾乎兩天一本看我們那個年代的翻譯羅曼史小說「精美」「薔薇頰」系列的,照樣考試唸書,畢業後找到穩定的工作。

小妹不但自己畫漫畫,還很熱衷把自己打扮成漫畫人物,她說這個叫cos –play。我們都擔心他這麼迷會考不上大學。但是一轉眼她即將也成為國中老師。

自己這樣一路走來,長輩的那些不怎樣就會怎樣的半恐嚇的話,結果並沒有實現。但是我又不太放心,兒子唸書時,如果我給兒子這麼多自由,會不會變成放縱?


我覺得自己在兩代的價值觀間擺動。我不能以自己被教育的方式教育兒子,因為那些連我自己都不能信服。我知道這些價值觀標準會隨時代改變,但是誰能告訴我適當的標準呢?

多希望教育小孩有bible,只要follow某些準則,就可以某些結果。

但世間沒有絕對的事。或許這就是人生最大的挑戰吧。

PS突然想到老師可能是價值觀改變下的「受害者」。比方說,如果老師糾正不可以看漫畫不好時,小孩會不會說:但我爸爸說可以呢?難怪大家都說現在的小孩越來越難教,因為價值觀不斷的調整吧。

mandy041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中午回婆家吃飯。公公說,XXX(我不認識的人,依前後文判斷,應該是附近鄰居或某位親戚)家的小孩,沒上幼稚園,上了小學後都功課是全班前三名,中、英、台語嚇嚇叫。公公強調,並沒送幼稚園,只是自己教,一樣可以嚇嚇叫。

我絕對相信,因為我認識很多媽媽,沒送小孩到幼稚園自己在家教,小孩教得很棒。

不過,這牽涉到幼稚園到底應該教什麼、期望小孩在幼稚園學到什麼的認知落差。

我期望的是兒子在學校學到群體關係,學到如何和同儕相處:如何分享,如何競爭、如何爭取,如何保護自己的東西,如何尊重他人等等的技巧。最重要的是我希望兒子知道世界並不是以他為中心轉動之類。

我覺得這個很重要,但這在家裡我很難教會他。

我並沒期望送兒子到幼稚園學到流利英文、中文和台語、未來成績嚇嚇叫這件事。有的話當然很棒,不過這對我來說是bonus。

所以,我還是會送兒子去幼稚園的。不過不是現在,大概在他兩歲半到三歲之後吧。

補充:

我姐給我兩個參考指標:一是小孩能告訴你他想便便尿尿,另一個是他經常告訴你:媽媽,我好無聊。有這兩個指標其中一個,才代表可以開始準備送學校,如果兩個都有,表示家裡能給他的也不夠了,他已經有足夠的成熟度,包括身體心理都準備好了。而想要玩伴,想要群體生活,這是不能忽略的訊號。

mandy041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寫了一篇兒子最近對爸媽「上班」的反應。有幾位朋友看了後,有感而發提到每次上班時,小孩曾經哭哭啼啼的要求留下作陪之類的事。

對於這樣的場面,其實很多媽媽多少有些罪惡感吧。

同樣身為上班族媽媽,其實我能瞭解這樣的心境。不過平心而論,我倒是不會覺得罪惡。至少就這個階段的我來說是這樣。

兒子出生後,除了產假的兩個月,白天我去上班時,他一直都是到奶奶家上班。

雖然我覺得自己工作也沒什麼成就,但我一直知道自己的個性不適合當全職主婦,這在產假的兩個月中再度印證。所以我從來沒考慮過辭掉工作回家帶小孩這一途。

但是所有的選擇都是一體兩面的。小孩的反應特別直接。當兒子在五、六個月大時,他第一次對於這樣的決定,以他的方式提出他的抗議。

有一陣子,他不太願意跟我回家,我下班去接他時,他就大哭大鬧。
我那一陣子挺苦惱的,主要是因為這樣又吵又鬧帶回家很難照顧。我倒是不擔心兒子不愛我之類的,因為看過姊姊們和小外甥的前例,我知道這都是過渡時期的反應。
我那時挺懷疑假日爸媽遇到這樣的情況怎麼辦?我們還是每天帶兒子回家,都難免遇到這樣的情況,假日爸媽會不會更難適應啊?

幸好這樣的情況持續不到兩個禮拜。

兒子大一些時,對於我們上班這件事很不能瞭解。每次看到要出門都大哭。十八相送的劇碼每天在家裡上演。為了省事,只好每天開溜。不過兒子越來越精明,就越來越難開溜。到頭來可憐的其實是必須留下來照顧安撫他情緒的那個人。

我比老公晚上班,我發現只要老公一離開,鬧過一會兒兒子其實就恢復原狀,照常玩他的玩具,對於離開這件事完全不放在心上。
意思是,如果你因為出門時聽到他的大哭,而很愧疚的在辦公室想這件事的時候,其實小孩早就忘記這件事自己玩得很開心。

這個應該是我後來不會很罪惡的主要原因。

對於我們上班這件事,兒子也沒因此比較不愛我們。他只是自然接受這件事。

我想小孩當然會希望你多陪他,但是因為因為實際發生的狀況無法陪他,他也不會整天為此不高興。那大人又何必把自己的情緒投射在上面?

每個人出生在什麼樣的家庭,就得習慣過怎樣的生活。像老公是雜貨店的小孩從小就幫忙家人看店,像我是補習班老師的小孩,從小就幫忙受理報名相關事宜。小時候,我們也很希望像別人一樣可以溜出去玩,但是我就是生在這樣的家庭裡,得幫忙家人做這些事。

相同的,上班族爸媽的小孩,就得適應爸媽不能每天陪他玩這件事吧。

我不是說上班族爸媽不需要陪小孩。我覺得相信小孩需要父母多陪伴,但是我覺得爸媽單獨帶他、養他,不見得對小孩是最好的教養方式。能讓小孩處在不同環境、和不同人相處,也是很棒的經驗。


**********************

和朋友聊我的觀點時,朋友說:我覺得罪惡是因為我不是一定要上班,我家的經濟狀況是可以不必去上班的,但我去上班了。

我覺得能全天陪小孩的家庭,真的小孩福氣,那很棒。
但是不能的話,也不必太沮喪或罪惡。
每個人可能因為不同的原因,或因經濟因素,或因個性,而無法當全職媽媽,那就接受當個上班族媽媽的事實。

小孩不管給保母帶、給長輩帶,或是去幼稚園上課,我覺得都無妨,只要確定他在安全的環境中就好。

兒子在奶奶家很快樂。我的小外甥在幼稚園有很多朋友、有點心吃也很快樂。

小孩除了需要爸媽,也需要在不同的環境,和不同的人相處。
能有小孩子伴一起玩,遠比只跟父母玩好玩多了。像兒子都很有興趣的看著別的小孩玩,跟小哥哥小姊姊一個下午,學到的東西比爸媽教了一個禮拜的進度多。

說實話,我沒有把握我一個人獨立教他、陪他,絕對會比讓他去上學,到長輩家或保母家這樣的方式,讓兒子更快樂。

我最近在考慮明年讓兒子上幼稚園的事,我覺得兒子可以在學校學到群體生活、有小孩玩伴。
我知道很多媽媽考慮自己教小孩,因為對現在的幼稚園教育不抱信心。
我很佩服他們,因為我自己沒有這個能力和自信可以比老師教得好。另外一個其實就是我不認為幼稚園需要教小孩什麼。

數學也好、英文也罷、注音符號也無妨,我不認為幼稚園需要給小孩這麼多東西,我只希望兒子在幼稚園很快樂,有伴可以玩就好,有同年齡的伴一起玩,兒子比較知道自己不是全世界的重心,因為在家裡大人都讓他。其他如果還多學到什麼,那是我們賺到的。

我唯一的顧忌只是小孩多的地方通常傳染病也多。所以等他大一點吧。
******************
這篇寫了拉拉雜雜一大堆,好像變成為上班族媽媽無法撥空照顧小孩辯駁。
其實我的本意只是,不管你是全職媽媽也好,上班族媽媽也好,只要盡量扮演好你自己的角色就好。

我知道我無法把整天的時間都給我的小孩,我就把下班後幾乎所有的時間都陪伴他。這是我能做到最好的了。要為自己無法全天陪伴小孩再加上罪惡感,我想是無力也不願意再承受像罪惡感這些無助於解決情勢的純情緒了。

mandy041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話說朋友的小女兒周歲生日,辦了個party。之前想了下想要挑什麼禮物去,最後決定買下這組可愛的廚房料理組 ( http://toy.kimy.com.tw/product.asp?id=H000000005561 )

切完蛋糕後,朋友在現場幫小女兒拆禮物。結果另一個朋友乙看了,就對我說:「怎麼大家都這麼制式呢?送小男生就送車子,小女生就送煮飯組。」

真是冤枉啊!我一點也沒想到性別的問題。我會挑這個,是因為我家兒子,每天都在炒菜,而且最近架式越來越專業。他已經有兩組煮飯組了,不過因為自用,所以買給兒子的沒這麼高檔,是路邊攤一組150元的特價品,不過有魚有肉有蔬菜水果,兒子玩得可開心的。

我本來以為只有我家兒子喜歡煮菜,不過後來知道同事的兒子,比兒子大了半歲,也是喜歡煮飯。同事已經幫他兒子了三組啦。

所以想到送小朋友禮物,我直覺想到可以買煮飯組。

不過這讓我想到,很多人挑禮物或是幫小孩挑玩具的時候,的確會依循這樣的性別邏輯買東西。

我認為這樣會太早就侷限住小孩在性別和該做的事之間的關係。

像兒子就很喜歡炒菜啊!
我想很多小女生也喜歡玩車車的。

也許,下次幫小孩挑禮物的時候,可以順便考慮一下打破性別界線這件事。

mandy041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一直覺得,當媽媽是需要很大的抗壓性的。尤其你在小孩的教養上,有很多自己堅持的時候。

記得以前曾和朋友聊過小孩多大需訓練上廁所的事。我說了姐姐的想法,我姐當初覺得反正早晚會,不急著立刻教會小外甥。結果所有的人都不斷的問,怎麼這麼大了還不會。我姊姊認持大一點再訓練對小孩比較好,他秉持自己一貫的步調不予理會。結果在快三歲時候,還是順利的學會了不包尿布。

我覺得這算是堅持,但最後還能有好的結果的例子。
雖然中間很多人不斷的直接施壓、間接關心。

我最怕是堅持,但最後不一定有好的結果。這樣承受的壓力更大。
中間的過程很煎熬人的,因為這個壓力除了來自別人,也來對自己的質疑。

我知道,當爸媽的很多時候其實不一定是對的,如果都是對的,社會上就不會有那麼多千奇百怪的家庭問題。

說實話,我並不是那麼的確定並相信自己一定是對的。
畢竟我從來沒有帶過小孩啊!
書上寫的,又和我的小孩不盡相同。

很多時候,當多數人都質疑我的決定時,其實我會很想放棄自己的堅持。
畢竟跟多數人站在一起,是比較安全的作法。畢竟,這可能是很多前人的經驗累積。我的堅持和拒絕,顯得我一意孤行。

但是,我又會覺得,這樣「順應多數」難道又是對的嗎?

我不禁想,如果我能知道結果,中間的過程,即使壓力再大,我願意承擔。
問題是,很多時候,連我不知道不知道自己到底是擇善固執,還是頑冥不靈。

當媽媽,真的是一堂修最久,學分最難拿到的課。


mandy041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過年回娘家,和幾個姊姊們聊天。聊到最近的小孩都像草莓一樣,外表光鮮亮麗,但是,卻一點也經不起外力擠壓。

本來我們只是聊著,我們發現自己的小孩有一些不是很嚴重,但是感覺也不算太好的情形。比方說,平時脾氣個性也不算太差,不過如果遇到一點點不順利,經常有立即性的激烈反應,像是很容易突然生氣、大哭、推打。但是過了一下子,你跟他講理,他還是會知道自己做錯了肯認錯。

然後三姐說,他學校的學生,很多都有類似的情形。
現在的小孩等待的能力變差了、忍耐的意願變低了。遇到事情時,一時間不知道如何處理,淨會發脾氣、遷怒別人。
簡單的說,EQ變低了。

於是,我們在想,為什麼會這樣?明明物質生活變好了、家長也比上一代更注意教育,為什麼情況變糟了?

二姐說,現在小孩被捧在手上,大人不斷稱讚鼓勵,讓小孩像是充滿的自信。但是實際上卻像草莓一樣,看似光鮮亮麗,但是經不起壓力。

三姐說,現在的小孩動不動就說壓力大然後自殺。以前的小孩爸媽管的嚴,家裡小孩又多,也沒聽過有人為了一些荒謬的原因鬧自殺的。

姊夫說,以前我們做錯事就被打,所以每次準備發脾氣前,都會想到會被打罵,所以就不趕亂發脾氣。現在小孩不打不罵,結果反而抗壓性太低。

我說兒子也是這樣,平常笑嘻嘻的,但是一不如意,就立刻跪地痛哭、生氣咬人。不過我都覺得他是年紀還小。

老公說,也許兒子的年紀表現這樣算是正常的。不過如果八歲、十歲甚至青春期的小孩還這樣,表示他們的情緒智商停留在一歲半,沒有跟著成長。這就是問題所在。

草莓世代的小孩,看起來很陽光、很有自信。因為生活裡沒什麼挫折和困難。但同時也沒學會怎麼處理壓力。

*******
我並不是學教育的,當媽媽也算新手(如果以養小孩要20年來說的話),我真的不是很清楚自己該怎麼做,該怎麼教,才能讓兒子不會變成草莓族?

在職場上待久了,我深深體會EQ很重要,人格的形成和解決事情的能力真的很重要。我認為這個對人生的影響,遠比課業表現重要多了。

不過,我覺得這個真的很難教,尤其自己教小孩真的有很多盲點。我要如何讓他不成為無法抗壓的草莓族?這個不是教他是非對錯的問題。是非有些準則可以教,但是抗壓性該如何教他呢?

突然又覺得惶恐了起來。教育真是條漫長、艱辛且責任重大的路。

mandy041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老公提到他到一個朋友的家,很驚訝別人和父母相處的模式。

朋友和爸媽相當的親近,套句書上的用法,真的是父母子女間像朋友一樣。即使朋友已經三十餘歲,他會跟爸爸談和女友感情的發展。朋友的爸爸還會勸兒子要多多找機會約女友出去之類。

老公說,在他成長的環境,根本不會有這樣和長輩的關係。他從小開始,和父母間都屬於比較單向,就是爸媽告訴子女應該怎麼做。我回想我結婚四年的情況,的確,夫家的長輩對子女很愛護,但內容都是「要記得多穿衣服不要著涼、要多注意身體健康、出門要小心…」之類的。然後,子女的回應大概也是:「好好,我知道了」,比較少有談到個人性問題。

我就跟老公說,這樣應該很普遍吧。上一代的父母對子女關係都是這樣。我們認識大部分的家庭,父母子女間的相處模式都是這樣。

然後老公說我娘家的相處和他們有點不一樣。

我想想,是有點不一樣。因為我們回娘家時,會和爸媽姊妹聊天講話講個不停,講工作,講小孩。幾個姊妹會和媽媽手拉手去逛街買衣服。

也不能說這樣的親子關係比較好,不過我們和爸媽的確比較親近。

不過我想也許是因為我們家都是女兒的原因,女兒比兒子貼心這是不爭的事實(所以說,生女兒好不是嗎?我爸媽很幸福,因為都是女兒)

我又說舉例說,我也會和婆婆(你媽媽)聊小孩和平常一些有的沒有的事,不過你不會跟你媽媽聊吧。

不過這也不是絕對,因為朋友也是男的,還不是跟爸媽聊得這麼親密。

然後我們聊到我們想當怎樣的爸媽。理想中,我們當然想當子女的朋友,子女有什麼事都會跟我們商量。

但是,我想要達成這條路,扮演這樣的角色,先決條件是子女如果告訴我們心事,我們的態度要掌握好。

試想:

如果他跟你傾訴,你常常覺得不妥,或否定他的意見想法,幾次下來,他一定不願再告訴你。

如果你總是告訴他事情怎麼做比較好、幫他決定未來要怎麼走,那他也不會喜歡跟你討論事情。

如果你因為工作忙隨便搪塞他的問題,他就不會再告訴你了。

如果你老是不聽他講完問題,就擅自下結論,他很快就不願意告訴你了。

如果你總是很積極的一直要問東問西,不斷的問最新進度。他怕麻煩,一定不願意再告訴你。

如果你總是倚老賣老,或當他做錯的時候,只會跟他說:我早就跟你說了,他也別想他把你當朋友。錯誤本身已經讓他覺得後悔,如果還要接受你的嘲諷,那他乾脆躲得遠遠的就好了,幹嘛要告訴你呢?



...應該還有一些原則吧...


所以說,要當個開明、亦師亦友的父母,真的難為啊!

mandy041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在開心果家看到這一段話:

這幾天在看你的兩歲孩子,講到一個我覺得很棒的觀點,他說,兩歲的孩子已經開始會認字了,但是養育者卻不用急著教孩子認字,因為孩子提前去認字的話,會讓他聽到字的時候,聯想到的是字的形象,而不是那個字本身的意境或感受。 哇塞,開心寶近來學會講的話跟他表演給我看的,就在印證這個說法耶。如果開心寶先學會認冷這個字的話,那他聽到我說冷,他想到的不是我們泡進冷泉那股冷意,而是冷這個國字。如果我先教他痛這個國字,那他看到我的傷口會想到痛的國字,而不是他也有過受傷的經驗。
我想先有體驗再跟文字做連結會好一點耶。


這讓我突然想起最近和長輩在教養觀點上的一些不同。

那天在兒子洗澡的時候,公公在一旁示範給兒子看,將鴨子丟進小臉盆中,接著將水慢慢倒進小臉盆,然後對兒子:「看,鴨子浮起來了,這是浮力喔!」兒子很高興的照著學,將水倒進去再倒出來,公公就很得意的說兒子很聰明,知道浮力了。然後他不斷重複:「鴨子浮起來,這是浮力…」

雖然癩痢頭的兒子自己的好,不過我還是沒有盲目到以為兒子真的懂了(如果真懂了我可能會懷疑我是不是抱錯小孩了,我們並沒有天才的基因)。我想兒子根本不是懂了什麼浮力之類的東西,他只是覺得這樣很好玩!

我隱約覺得這個邏輯上有點怪怪的。我的直覺是類似這樣的自然現象,應該是由兒子自己觀察、發覺、懷疑、發問,之後大人才要教他。而不是先教他結果。

這是我的直覺啦,不是什麼偉大的教育理論。我不太喜歡以直覺帶小孩,因此我當場也沒提什麼個人意見。也許公公的方式才是對的。

我為什麼會有這樣的直覺想法,說實話是兒子教我的。我三不五時會買玩具給他玩,我發現如果玩具說明書上有八種玩法,兒子總能發展出第九種和第十種玩法,玩得自得其樂。然後,我不禁在想,如果我一開始就告訴他這個玩具要以這八種玩法來玩,那永遠就沒有第九種和第十種的玩法產生了。

因此我不免想,也許很多事情不要一開始就教他結果,就不會限制他的創造力和想像力。

不過話說回來,有些人就是缺乏想像力,如果都沒有告訴他,也許他永遠不會懷疑發問。也就不會知道這些常識。想在牛頓之前的人,每天看到蘋果掉下來,也沒有想過「地心引力」的事。不過人家也是照樣過日子。

所以怎樣教才對呢?說實話,我也不知道。

不過我想離讓兒子能懂這些抽象事還有好長一段時間。我可以慢慢找書確定這件事。

mandy041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下班回家路上,先到藥房幫兒子採買糧食。
當我在挑選奶粉的時候,忽然聽到「ㄆ一ㄚ」好大的聲音。回頭看,一個媽媽在教訓大概三歲的小孩,:「叫你不要亂碰架上的東西,你就不聽…你要我講幾次」我打量一下,那個媽媽大概是用手上還帶著包裝的衣服打他兒子,所以聲音很大。

媽媽還在大聲的罵,不過大概看到旁人都在圍觀,於是很快的拿東西結了帳走人。

看媽媽打小孩的東西,我想小孩應該不會受傷。至少就身體上而言。

我不知道該怎麼看這件事。這個媽媽這種程度的打罵小孩,在台灣來說,應該不算嚴重或虐待。至少從小大家都遇過幾次這樣程度的打罵。雖然我不贊成體罰,但是,適度的懲罰是我的可以接受的範圍。不過,先決條件處罰是不能在情緒失控下施行、不可以打頸部以上(像是打耳光之類的),不可以用棍子打(因為小孩會痛你也會痛,這樣才能控制適當力道)。後面這兩樣標準是我自己娘家爸媽懲戒我們時的標準。

我相信這個小孩應該很皮,皮的讓媽媽受不了,我相信媽媽應該警告他很多次了,但他不聽,所以媽媽生氣了。不過,不管理由再充分,我都不認為在情緒失控下的處罰會達到真正的效果。小孩到頭來不知道他犯了什麼錯,只知道自己挨了一頓打。懲罰的最終目的應該是希望他改過,如果懲罰沒有達到懲罰的目的,那懲罰本身只不過是情緒的發洩罷了。這是沒有意義的。

如果在事發的一瞬間讓怒氣沖昏腦袋,你很難判斷小孩的錯是不是真的那麼嚴重。事後來看,也許他有錯,但並不需要承受如此重的責罰。對待小孩,放任自己的情緒失控其實很危險。

說實話,生氣時還能理性的壓下脾氣,我想,真的很難。不過,養小孩本來也不是容易的事,不是嗎?

我自己原來是脾氣壞的牡羊座,生了小孩之後,我真的遇到很多次的經驗,兒子會皮到讓我非常生氣。不過我一直告訴自己,我不希望我在小孩眼中,只是一個歇斯底里的媽媽。要教好他,你的EQ要比他高,更要學會控制自己的脾氣。

所以我一直說,生小孩是來修身養性的。

mandy041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