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轉貼 (39)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錢是你自己的,但資源是全社會的
~德國的一張罰單~~~值得台灣人深思

德國是個工業化程度很高的國家,說到賓士,BMW,西門子……沒有人不知道,世界上用於核子反應爐中最好的核心泵就是在德國的一個小鎮上產生的。
在這樣一個發達國家,人們的生活一定是紙醉金迷燈紅酒綠吧。
去德國考察前,我們在描繪著、揣摩著這個國度。到達港口城市漢堡之時,我們習慣先去餐館,已在駐地的同事免不了要為我們接風洗塵。
走進餐館,我們一行穿過桌多人少的中餐館大廳,心裡犯疑惑:這樣冷清清的場面,飯店能開下去嗎?更可笑的是一對用餐情侶的桌子上,只擺有一個碟子,裡面只放著兩種菜,兩罐啤酒,如此簡單,是否影響他們的甜蜜聚會? 如果是男士買單,是否太小氣,他不怕女友跑掉?
另外一桌是幾位白人老太太在悠閒地用餐,每道菜上桌後,服務生很快的幫她們分配好,然後就被她們吃光光了。
我們不再過多的注意她們,而是盼著自己的大餐快點上來。駐地的同事看到大家飢餓的樣子,就多點了些菜,大家也不推讓,大有「宰」駐地同事的意思。

餐館客人不多,上菜很快,我們的桌子很快被碟碗堆滿,看來,今天我們是這裡的大富豪了。狼吞虎嚥之後,想到後面還有活動,就不再戀酒菜,這一餐很快就結束了。結果還有三分之一沒有吃掉,剩在桌面上。
結完賬,個個剔著牙,歪歪扭扭地出了餐館大門。出門沒走幾步,餐館裡有人在叫我們。不知是怎麼回事:是否誰的東西忘記了?我們都好奇,回頭去看看。原來是那幾個白人老太太,在和飯店老闆嘰哩呱啦說著什麼,好像是針對我們的。看到我們都圍來了,老太太改說英文,我們就都能聽懂了,她在說我們剩的菜太多,太浪費了 。我們覺得好笑,這老太太多管閒事!

「我們花錢吃飯買單,剩多少,關妳老太太什麼事?」同事阿桂當時站出來,想和老太太練練口語。聽到阿桂這樣一說,老太太更生氣了,為首的老太太立馬掏出手機,撥打著什麼電話。
一會兒,一個穿制服的人開車來了,稱是社會保障機構的工作人員。問完情況後,這位工作人員居然拿出罰單,開出50馬克的罰款 。
這下我們都不吭氣了,阿桂的臉不知道扭到哪裡去了,也不敢再練口語了。

駐地的同事只好拿出50馬克,並一再說:「對不起!」
這位工作人員收下馬克,鄭重地對我們說:「 需要吃多少,就點多少!錢是你自己的,但資源是全社會的,世界上有很多人還缺少資源,你們不能夠也沒有理由浪費 !」

我們臉都紅了。但我們在心裡卻都認同這句話。
這個富有的國家裡,人們還有這種意識。我們得好好反思:
我們是個資源不是很豐富的國家,而且人口眾多,平時請客吃飯,剩下的總是很多,主人怕客人吃不好丟面子,擔心被客人看成小氣鬼,就點很多的菜,反正都有剩,你不會怪我不大方吧。

事實上,我們真的需要改變我們的一些習慣了,並且還要樹立「大社會」的意識,再也不能「窮大方」了。
那天,駐地的同事把罰單複印後,給每人一張做紀念,我們都願意接受並決心保存著。阿桂說,回去後,他會再複印一些送給別人,自己的一張就貼在家裡的牆壁上,以便時常提醒自己。

mandy041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記得之前寫過N次類似的文章,基本上我是屬於自己選擇繼續上班的那種人。但是我覺得這是生活型態的選擇,兩個角色都值得尊重。

只是看到這篇轉寄有感而發,我覺得現在的已婚女性立場好像比以前更艱辛,因為愈來愈多現代男人對於「女人願意放棄工作、全心全力當個賢淑的家庭主婦」這回事,愈來愈不領情
但是我卻也看到太多希望老婆上班賺錢的同時,也不能放棄希望女性維持原先操持家務這一個領域的義務。難怪這年頭的女性越來越不願意結婚生子。

生活週遭也有那樣的例子,老婆在老公的堅持下回歸家庭,結果被視為「閒閒美帶子」否定在家的一切貢獻,幾年後還開始怨懟老婆和周遭女同事相比的不夠時髦。我真的覺得,情何以堪?

只想說這年頭女性難為啊!

以下為轉寄來的全文
=========================================
Subject: 沒有長期飯票

想要丟辭呈...回去帶小孩時
可以把這篇文章起來念一遍...
也許會有不同的想法
對了...貼這篇文章對全職媽媽沒有惡意
我知道很多全職媽媽是除了打點老公.小孩外,也把自己打點的很好
這篇文章內容應只是代表個人觀點
可以讓職場媽媽從另一個角度來思考問題


最近,一個年輕男法官做出一則家暴法保護令的裁定內容,透過媒體的披露,被社會大眾形容成有生命力的裁判」。事件起因於一名家住北部的女子遠嫁中部農村,失去經濟自主能力、卻遭遇嚴重的婆媳妯娌問題,甚至長舌的鄰居也來火上添油,唯一可以傾訴苦悶的丈夫卻對她飽以老拳。

男法官親自到當事人家中開庭,看到家人鄰人齊聲開罵、媳婦孤零零含淚被圍剿的那一幕,回來後有感而發地在判決書上寫下︰「婚姻是女人生命中最重要的一次遷徙,但女人經營婚姻,不似男人經營事業,有固定職場工作規則可依循。媳婦在生活中最大的對手,就是婆婆、妯娌、大姑及小姑等。」身為男人的年輕法官核准了保護令,他的心得是――女人當自強!

現代婚姻的經營難題,其實不只發生在農村,也發生在城市;差別正在於,農村就業會少、城市機會多,一旦婚姻發生問題,城市女人比較可能重回職場,自給自強。

現代婚姻的經營藝術,與傳統大相逕庭,往往和「女人待在家裡的時間」不成正比!有些 OfficeLady 在工作受挫時,不禁興起「幹麻花時間在外頭受氣,反正老公養得起我,不如回家專心相夫教子、成就圓滿的家庭」這樣的念頭;但,結果經常適得其反。時時刻刻被生生不息的家事給纏住,面對下班回來的老公又只能嘮叨一些「這兩天青菜貴得離譜、小寶今天在公園玩跌倒」之類的雞毛蒜皮,久而久之,成了一個不僅讓男人倒胃口、連自己都生厭的乏味女人。

同時,愈來愈多現代男人對於「女人願意放棄工作、全心全力當個賢淑的家庭主婦」這回事,愈來愈不領情。

我的朋友小南表示:「比較喜歡老婆擁有她自己的世界、追求她自己的成長與成就,如此一來,她的注意力不會全部集中在我身上,更可以有很多新奇的故事與觀點和我分享。」

因此,小南在他老婆遇上工作瓶頸、一廂情願地想退守家庭時,半開玩笑半認真地力勸︰「妳應該要堅持工作。這樣,萬一我表現不佳或外遇時,妳還保有生氣、拍桌叫罵、要求我改進的權力!」

所以,基於「有權大聲說話」的理由,小南的老婆硬是把寫好的辭呈扔進垃圾桶,咬緊牙關繼續上班,然後將賺來的薪水幾乎全數花在交通費、外食費、保母……以經濟學的眼光來看,一點也不划算;以婚姻學的眼光來看,值得!

現代女人必須意識到――工作,賺取的不僅僅是金錢,更重要的是,賺到自由自立自信自尊!女人一旦有了這些,還有誰敢瞧不起妳?還有誰能欺負妳?

比起天天被老公視為跟不上時代的黃臉婆,偶爾被豬頭長官奴役的感覺,其實沒那麼糟糕。想想年輕男法官的結論「女人當自強」、「經營事業,有固定職場工作規則可依循」,相信你會心甘情願――乖乖當個OL比整頭栽入家庭好!
~轉自網路文章

mandy041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40歲,我迷惑             ‧by王文華
HBO 最近常提醒我:我已經40了。

兩個月前的早上,HBO在演《七個畢業生》。這部1985年的片子,講的是社會新鮮人的故事。主題曲《聖艾摩之火》,曾經紅遍半邊天。主角羅伯洛、黛咪摩爾、安德魯麥卡錫是當年的青春偶像。

如今,黛咪摩爾45歲了,不再是青春玉女,忙著照顧家裡的小弟弟。而羅伯洛在現在年輕人心中,可能已經變成了我這一代人的勞伯狄尼洛。「聖艾摩之火」指的是水手在暴風雨的夜空中看到的光芒,可以指點航行的方向。 40歲的人,已經從水手變成火光。

一個月前在上海的旅館,又看到HBO演「40處男」。主角40歲還沒有失身,最後愛上了有個青春期女兒的媽媽。嗯 ……這種案例雖然很少,但這種心情卻非常普遍。我們在行為上雖然身經百戰,但心態上都是40處男。

一個禮拜前在紐約,我經過約翰藍儂在西72街的故居。1980年,藍儂在家門口被自己的歌迷槍殺,死時 40歲。

我從72街散步到53街,走進「現代藝術博物館」。來這裡,當然要到五樓看梵谷的「今夜星光燦爛」。梵谷結束自己生命那一年, 37歲。

回台灣的飛機上,看到CNN訪問民主黨總統候選人巴拉克‧歐巴馬。他今年45歲,很多人把他跟甘迺迪相比。甘迺迪當選美國總統那年,只有 43歲。

突然間,圍繞在我身旁和心中的,都是40歲的人。

我當然可以厚著臉皮,繼續賴在30歲末期。畢竟回國後去診所看病,藥袋裡的處方單,寫著我的年齡是39歲 3個月。健保局是慈善的,算年齡的方法很科學。但我想唬誰?論中國人的虛歲,我已經41。

40 歲,是什麼感覺?老實說,跟30歲沒什麼差別。我們會覺得自己老的唯一原因,是身旁的人老了。孩子慢慢長大,父母身體不好。我們這才驚覺:已經40歲。

過年時,參加高中同學會。來了十個同學,卻有三十個人。大部分時間不是同學之間敘舊,而是照顧妻小的需求。「不要跑」、「慢一點」、「這個不許碰」、「那個放下來」。管教聲亂劍齊飛,大家在小孩背後步步相隨。很少機會坐下,一坐下就低頭看時間。好不容易找到空檔,先啃一口白飯,再打聽哪裡有好的幼稚園,好的醫院。

打聽醫院,當然是為了父母。40歲,要照顧上下兩代。有時候父母,變得比小孩更像小孩。很多同學把父母接到家裡來住,卻沒有時間親自照顧他們。於是操著鄉音的爸媽被操著菲律賓音的小女孩推到公園,爸媽看著樹上的蜘蛛,菲傭看著手機螢幕。

子女雖然「不孝」,但開完會後還是會溜出來陪爸媽看病。坐在醫院擁擠的塑膠椅上,不時低頭看手上的黑莓機。牆上紅色的數位號碼緩慢前進,有時還突然倒退二十號。那一刻,我們後悔自己沒有學醫。

我們學了文法商,但到了40歲似乎都變成商人。學文的同學現在和文的唯一接觸是看《壹周刊》,但看的還是社會財經那一本。當年我們談風花雪月,如今只談金銀銅鐵。每個人都知道「勤美樸真」,誰還記得當初的校訓「勤樸誠勇」?

我們墮落了嗎?也沒有。大家還是清清白白地賺錢,壓抑了大部份的邪念。庸俗了嗎?不盡然。孩子還是通通送才藝班,琴棋書畫學不完。我們只是慢慢從書本中,走到現實裡。雖然在隨波逐流,但還是用力地播水和換氣。

同學會只來十個人,因為一大票去大陸了。「現在大家在上海吃飯,比在台灣頻繁。」感嘆的這位同學全家搬到上海,孩子上當地的雙語學校。他繼續說:「現在上班天,坐港龍從上海飛香港,飛機空得很。為什麼?因為大家不飛了,通通住在上海了!」此話一出,另一位同學立刻用「愛台灣」回堵。搬到上海的這位站起來,吃了一塊鳳梨酥。

我們是欠台灣最多的一群。我們念公立高中、公立大學、受國家的栽培、享盡榮華富貴。然而一旦要開始盡義務時,大家都跑光了。第一波跑到了美國,在那裡過著舒服生活。第二波跑到了上海,在那裡開創未來。

「你愛台灣嗎?」同學追著問。

「當然愛。」上海的同學說。

「愛怎麼沒有行動表示?」

「我想40歲這一代,都受了兩種迷思。一種是小時候的愛國教育,那讓一些人跑到了美國。另一種是現在的愛台灣教育,那讓一些人跑到上海。愛在台灣,一向是政治的工具,不是真誠的關懷。」

「好虛偽的風涼話。」

我們看氣氛就要變僵,趕緊起來打圓場。有人講起林志玲,有人說他認識林志玲。在故意營造起來熱鬧中,我知道這兩個同學以後不會講話了。他們高中時曾是橄欖球隊最好的搭檔,一起衝過大半場,一起受過傷。

我知道他們倆個都愛台灣,我知道我們都是。但我們貢獻得不多,的確應該羞恥。我們曾被期許成為社會的中堅,現在拼命匯錢到國外投資證券。我們曾被期許成為國家的棟樑,現在在被拘提前逃離桃園機場。

為什麼會這樣?很簡單,因為我們其實沒有高中時自以為、和大家覺得的、那麼優秀。我們會讀書考試,也許能泡泡馬子,但20年後,當每天的生活變成在幼稚園、醫院、辦公大樓、候機室之間奔波,我們也捉襟見肘了。慢慢的,我們不知道怎樣去愛國,只好把愛的範圍縮小到自己的家。我們自私,但也無私。因為伺候的順位,永遠是子女、父母、老闆、配偶,然後自己。

是啊,我們還是保存了一點點好學生的本性,它顯現在永遠把孩子擺在第一。誰不喜歡買Gucci?但為了幫孩子買鋼琴,我可以穿達新牌雨衣。誰不想周末晚上去威秀看電影,但為了陪孩子,我可以在家看迪士尼。孩子搞定了,再照顧父母。父母睡著了,再回公司加班。於是很多夫妻三個月沒有性生活,為什麼?因為他們根本沒有時間和力氣過自己的生活。

你問40歲的人最近怎麼樣,標準答案是「累」。20歲,你因為玩而累。30歲,你因為工作而累。 40歲,你因為家庭而累。為家庭而累,是三者中唯一在自己身上看不到立即成果的。喔,不對,在自己身上會有成果。那個成果叫肝腫瘤。更可怕的,是憂鬱症。

我已經有好幾位同學,因為憂鬱症而自殺。他們都是我們那一屆最有才氣的。他們走了,留下我們這些比較平凡的,繼續跟人生奮鬥。孔子三十而立、四十不惑。我們已經四十,感覺像困在熱鍋。

同學會結束後,大家各奔東西。

「你要去哪裡?」我問同學。

「幫老婆買生日禮物。」同學說。

「喔,你老婆過幾天生日?」

「我老婆上個月生日!」

我們都笑了出來。孩子吵得要吃麥當勞,硬把他拉走,他頻頻回頭說「我們再約吃午飯」。我揮揮手,點點頭,但當然知道,他沒有時間跟我吃午飯。看著他的背影,不知道為什麼,我覺得我們都會OK。我們走到這一步了,應該就可以再走下去。像螞蟻上樹的粉絲,灰頭土臉,但軟而不斷。像麻辣火鍋的湯頭,久煮不爛,越陳越香。我們會忘掉你的生日,但會補上禮物。我們會遲到,但我們遲早會到。今夜星光燦爛,聖艾摩之火在燒, 40處男在街角得到第一個親吻,但願他知道未來的性愛只會越來越少。孩子在哭,爸媽在叫,我們不年輕,也不老,會繼續在迷惑之中,搖啊搖。 ◎ 刊載於《聯合報》副刊 2007 / 05 / 08

mandy041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轉貼>[ 旁觀者效應】學會在危急時,有效尋找旁人協助 重點在最後面
要仔細看完喔!!!
===================================

最近常聽說有女性朋友在公車上遭到性騷擾,勇敢抵抗並大聲呼救,車上的人卻冷眼旁觀,沒人願意上前制伏性騷擾者。

先別急著對這社會感到失望 ... 讓我告訴妳為什麼...

1964年3月,在紐約的克尤公園發生了一起震驚全美的謀殺案。
一位年輕的酒吧女經理,在凌晨3點回家的途中,被一不相識的男性殺人狂殺死。
這名男子作案時間長達半個小時,當時,住在公園附近公寓裡的住戶中,有38人看到或聽到女經理被刺的情形和反覆的呼救聲,但無人伸出援手,也沒有人及時打電話報警。

直至最後才有一名鄰居打電話給警察,警察在兩分鐘內抵達,但該名女子已氣絕身亡,歹徒也早已駕車逃逸。
事後,美國大小媒體同聲譴責紐約人的異化與冷漠。
1968年美國紐約兩名心理學家, John Darley及Bibb Latane經過一系列研究,對這種冷漠的現象有了詮釋,他們稱它為"旁觀者效應"(bystander effect)。

旁觀者效應簡單的說就是:
人對於緊急事態的反應,在只有自己時,與在場有其他人時,有很大的不同。
當有其它他人在場時,個體會抑制利他 (協助他人)的行為。

有研究證明,當有他人需要幫助時,如果受試者認為自己是唯一的旁觀者,有百分之八十五的人會立刻前去幫助對方。

若受試者認為除了自己之外,還有另一個人也知情,則前去救援的比率就降至百分之六十二。

最令人驚訝的是當受試者認為還有其它四名受試者也聽到時,會伸出援手的比率更降至百分之三十一。

他們認為之所以會有旁觀者效應出現, 主要是當旁觀者出現時,會導致利他責任分散(diffusion of responsibility)的效果。
即個體不清楚到底誰應該採取行動。
幫助人的責任被擴散到每個旁觀者身上, 這樣每一個人都減少了幫助的責任,容易造成等待別人去幫助或互相推諉的情況。
此外也有人解釋為:在任何緊急事態中,為了作出反應,就必須把自己正在做的事情停下來, 去從事某種不尋常的、沒有預料到的、超出常規的行為。

在單個人時,他可以毫不猶豫地採取行動,但由於其他人的在場,他會比較冷靜,觀察一下其他人的反應,以免舉止失措而受到嘲笑。

其實在台灣發生旁觀者效應的事件也不少,最著名的就是八掌溪事件了,圍觀的群眾上百名,案發時間也相當長,但最後國人眼睜睜在Live直播下,看到受困的四個人被滅頂。
另一個有名的例子是民國 91年台北縣板穚市發生的姦殺案。
一位年僅十二歲的未成年少女,被樓下的鄰居誘騙至屋內強行性侵害且勒殺而死。

當時有多位鄰居表示在案發當天下午二點多,有聽到多次女性大聲哭喊的救命聲,甚者還有人看到該少女在四樓的陽台呼救,但在沒有人伸出援手或報警下,最後未成年少女被鄰居姦殺。

我第一次發現旁觀者效應是在我專科一年級的時候,(雖然當時我並不知道這個名詞 ..)
有一次我騎機車在路上,碰巧前面有機車發生擦撞。

有一老年人連車帶人跌倒在地,他倒在地上,手轉緊油門手把,車子不斷空轉,引擎聲逐漸震耳欲聾..
當時包括我在內,共四人踩煞車閃避,並停在旁邊看, 恐怖的引擎聲愈來愈大,但我腦袋呈現一片空白。

直到又來一輛機車,兩個18,19歲的少年仔看到,操著台語大斥:「恁是看假的哦?」
然後後座那人便趕緊下車,將老人的手移開油門轉把,並將車牽起來。

那個景象對我的衝擊很大,當時我感到沮喪且反思不解,為什麼沒能立刻反應下車幫忙...
但從此之後,只要在路上看到有人跌倒在地,我總是第一個停下車將人扶起,或許是因為有經驗了 ..
而我還發現,每當我停車下來幫忙時,便會逐漸聚來更多旁觀者的協助..

所以我的結論是,了解了旁觀效應後,我們便可以逆向操作以獲得他人的救援。

也就是說當你在呼救時,千萬別只是大聲嚷嚷, 妳應該趕緊找到週圍最具正義感的對象,(17-25歲的年輕男子最佳,因為血氣方剛,所以不會顧慮太多,往往有求必應)
直接看著他請求他幫忙,這樣所有救援的責任便會落在他一人身上了,(因為大家都會看他是否行動)
只要他一行動,便會刺激其它人一同協助。
這樣受到救援的機率就高的多。

mandy041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本篇文章摘自我的3歲教練:商業周刊第 991 期
作者:方德琳

「帶小孩」,能提升你的領導力,而不是削弱你的競爭力

在國外,1份4萬人次的調查顯示:81%的受訪者認為,有小孩的女性主管在耐心、聆聽技巧與時間管理上表現優異;在國內,本刊調查14位高階主管發現,有半數受訪者從育兒上得到工作的啟發,有助於管理能力的提升,「因為我為人父母,所以我才能成為更好的經理人!」

文●方德琳

你相信教養小孩的經驗有助於管理或領導能力的提升嗎?

你是否曾從育兒經驗得到啟發,有助於管理能力的提升?

如果你的回答是否定的,這篇文章,將挑戰你過去的認知。請先看以下兩個例子,她們是全世界最有權力的女人。

歐布萊特(Madeleine Albright),前美國國務卿,她年輕時,為了照顧三個小孩,專心當了十五年的家庭主婦。直到三十九歲,取得博士學位後才重返職場。工作二十年後,也就是一九九七年一月二十三日,她站在白宮著名的橢圓型辦公室內,在總統柯林頓旁,宣誓就任國務卿,成為美有史以來第一位女國務卿。

證據:四份調查報告同一結論 養兒育女有助提升領導能力

另一個女人,是跨國品牌公司Sara Lee現任執行長布蘭達(Brenda Barnes),她曾任百事可樂北美區執行長,但為了養育三個小孩,她也曾離開職場,專心的過了六年家庭主婦生活後,於二○○四年復出。一回到職場,她就躋身《富比世》雜誌全球百位最有權勢的女性排行榜,今年十一月,她更是第二次入榜,並高居第九名。

曾是《財星》雜誌權勢女性榜上的人物,寶僑(P&G)全球嬰兒產品部總裁黛比(Deb Henretta)認為,帶小孩的經驗,與一個經理人的領導力,兩者間有顯著的正向關係:「你不能說我是『儘管為人父母,但還能夠成為傑出的經理人』,而應該說『因為我為人父母,所以我才能成為更好的經理人』。」

過去,養兒育女,讓身為父母的經理人,尤其是女性焦頭爛額,在事業與家庭兩邊掙扎。然而,一些新版的故事正在全世界發生,歐布萊特、布蘭達、黛比,將不再是特例。

這個新現象,背後有四份最新報告的支撐。

二○○○年與二○○二年,兩份美國田野調查,共針對一百二十位高學歷的高階女性主管進行研究後發現:「為人父母不僅不會降低,反而有助於她們的職場表現,讓她們得到更高的成就。」(編按:報告來源分別是衛斯理學院女性研究中心〔Wellesley College Center for Research on Women〕、北卡羅萊納州葛林斯堡創意領導中心〔The Center for Creative Leadership〕。)

緊接著,二○○五年,一份四萬人次的問卷調查更顯示:高達八一%的受訪者認為,有小孩的女性主管在耐心、聆聽技巧與時間管理上表現優異,也使得他們比較喜歡追隨有小孩的女性主管。這份報告來自美國女性職涯成長團體WorldWit。

最具體的一份報告,作者則為曾經獲普立茲獎提名的美國紐約時報前記者安.克坦頓(Ann Crittenden)。她深度訪談CNBC電視台的總裁暨執行長等一百多位專業表現傑出的父母後,歸納出育兒跟領導的共通技巧包括:一、耐心、同理心等人際溝通技巧;二、激發學習成長潛能的技巧;三、以身作則,表現類似誠信、正直這種道德勇氣的特質等。

在這一百多位高階受訪者中,多數都同意,育兒經驗跟領導技巧有密切關聯。因此,她下了一個結論:養兒育女是多數人一生中必經、且最辛苦的工作,若能認真經營親子關係的經理人,一定可從中提升領導能力,因此,「領導從家庭開始」。

時代雜誌集團董事長安.摩爾(Ann Moore)如是說:「當你需要領導別人,當你需要組織團隊的時候,或許你最需要的技能就是一般母親在家裡帶小孩的那套。」

然而,美國的情況如此,台灣的經理人呢?

針對此議題,《商業周刊》對國內十四名專業經理人進行調查,包括永豐餘董事長邱秀瑩、Google台灣區總經理張成秀、光寶董事長宋恭源、中國輸出入銀行理事主席符寶玲、一○四人力銀行董事長楊基寬等人。

在「你在育兒經驗上得到的啟發,是否有助於管理能力的提升?」問題中,雖有一半的人回答是肯定的,但經交叉比對後,則得到一個有趣的結論:年輕的經理人比年長一代(五十歲以上),較容易從育兒上得到啟發。

落差:年輕人較年長者易從中學習 台灣人的體驗認知不如美國人

這份調查點出了台灣經理人的育兒狀況:

一、年長的經理人,在小孩的成長過程中普遍缺席,他們對問卷的回答多半是「孩子大了,記不得,」或者間接表示「親子關係沒有很好」。

二、年輕一代的經理人,更重視小孩的養育,關心小孩的競爭力。但他們的育兒類型又分為兩種,一種只花時間,卻沒有用心,因此無法與孩子進行深度互動、得到回饋;另一種父母,他們花了時間、心思陪伴小孩,卻苦無對的方法。

擁有兩個小孩的明基電通台灣區總經理洪漢青,就是一例。他說,由於跟小孩相處的時間不多,「以前,我唯一的教養方式就是溺愛他們。」直到後來,當他要小孩遵守規範,卻發現他們理都不理的時候,才知道小孩也需要領導跟管理。

簡單來說,從育兒學領導的概念,在美國等先進國家成為最新趨勢,在台灣,卻還未被認同,就算有認同者,也很難做到。信誼基金會執行長張杏如點出箇中原因--過去一代以權威教養小孩,而年輕父母雖然知道要用愛來教小孩,教養的知識與方法都還不夠成熟,因此,從育兒當中得到有用的啟發比例甚低。

然而,事實是,不管你是否心甘情願,當你為人父母的那一刻,你其實就在家中扮演領導的角色,家庭,是你第一個領導訓練場,而且,「你永遠無法從家裡退休」,即使無所作為,也在發揮負向的領導力。

因此,「這是一加一大於二的結果」,台大管理學院教授柯承恩說。當我們努力做好家中領導角色時,這些內在能力將有助於提升企業領導力。

那要怎麼做呢?

一九九六年被《時代》雜誌選為二十五個最具影響力人物的成功大師--史蒂芬.柯維(Stephen R. Covey),是九個小孩的父親,四十七個孫子的祖父。他以自身的經歷,總結了一套經營高效能家庭的心法。

典範:活用「領導樹」四種角色 就可帶領家庭、企業成員成長茁壯

他認為,要營造一個成功幸福的家庭,父母必須扮演四種領導角色,他用「家庭領導之樹」來描繪這四種角色的功能:

一、楷模(modeling),這是樹根,父母必須決定要傳遞給孩子的價值觀與文化後,自己樹立榜樣。

二、輔導支持(mentoring),這是樹成長茁壯的養分。父母要無條件的給予,讓家人感受到無私的愛。

三、規畫(organizing),這是枝幹,父母必須建立家庭成員固定聚會的系統。若沒有安排任何家庭的聚會跟時間,家庭結構鬆散,無法建立共享的理念跟價值。

四、教導(teaching),這是枝葉,也就是扮演指正方向的角色。什麼事情該做?什麼事情不該犯錯?

柯維說,越是樹的底部越重要,但為人父母最容易犯的錯,就是在枝葉上花功夫,每天叨念小孩要念書、要誠實......,卻徒勞無功。而家庭領導之樹的經營,與企業領導之樹有異曲同工之妙,若父母能藉由養兒育女的經驗,好好經營家庭之樹,並將這經驗移植到職場上,將可收同等良效。

mandy041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本來很排斥最近日本紀子妃產子舉國歡騰的新聞。
覺得女性的價值蕩然無存(我指的是愛子,弟弟生了,姊姊就失寵)

剛剛看了沙米這一篇:一入侯門深似海,寫得很棒。

面對的是這麼龐大的傳統,果真不是那麼容易的事情啊,其實不要說這麼傳統的日本皇室,即便是台灣一般人家庭,老一輩的人也還是擺脫不掉生個兒子跟祖宗交代的壓力。

只期望未來到自己這一代身上,不要再把這樣的壓力轉嫁到下一代身上了。

mandy041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轉貼】我怎麼上「陳水扁」這一課--一個「甘犯眾怒」的微小聲音(龍應台)
原載於中國時報
引用自http://news.chinatimes.com/Chinatimes/Moment/newfocus-index/0,3687,9508240061+0+0+171204+0,00.html#
(尊重智財權,請優先從上面連結去看吧。我轉貼只是因為一個月後這個連結就會失效了)
==========
我承認我一直在上課,像個小學生一樣在上公民課。這一課的題目就叫「陳水扁」。課文特別令人「拍案驚奇」,但是附在課文後面的測驗題,艱難的程度,超過我的預期。

亂,因為在尋找新標準

我是個目睹過蘇聯帝國解體、柏林圍牆倒塌、天安門變色,香港七一遊行,又在台灣的威權時代裡寫過「野火集」的人,但是台灣政治的今天,仍然令我瞠目結舌:在我們所經歷過的中華民國史上,誰見過一個總統的家族和親信,做出如此不堪的事情?誰聽過身為國家最高象徵的總統府會製作假帳?誰見過一個沒有監察委員、只有冷氣空轉的監察院?誰見過一個對法律如此不知分寸、進退失據的內政部長?誰見過媒體變成一種熱血賁張的「政治運動指揮部」,而司法機關又跟著媒體辦案?誰見過一個總統像七歲騃童一樣,對人民的批評作兇狠負氣狀,說「我不會一味挨打」?誰見過一個反對黨在那樣短的時間內因得權而腐化生蛆?誰見過兩週內有一百萬小市民匯款登記,表達對統治者的憤怒?誰又能想像,當兩萬人露宿總統府廣場時,如何收尾退場?誰又想過台灣竟然可能出一個本土版的尼克森、藤森、盧泰愚和馬可仕?誰又知道,碰到一個本土版的尼克森、藤森、盧泰愚和馬可仕時,人民該怎麼辦?

二○○六年的台灣很「亂」。它的「亂」,我始終認為不是真正的亂──動亂或混亂。台灣是一個新興民主,新興民主的意思就是,在實踐民主的過程中所發生的很多重大事情和冒出來的問題,都是有史以來第一次;人們知道過去的原則和觀念可能都不適用,但是對於新的難題又沒有現成可循的一套新的判斷標準。從外國拿來的,因為歷史條件、文化體質、發展階段差異很大,也不敢直接套用。於是一人一套標準,每一套標準都可能彼此矛盾,眾說紛紜,爭執不斷。

「亂」,其實是一個自由開放的社會在摸索新共識,尋找新價值的過程裡所發出的喧聲。這種「亂」,不過是一個社會從威權到民主必經的歷史過程,我們在練走民主的路。

請把國家還給我們

民主這堂課,有考不完的試題。走到「陳水扁」這一章,黑與白之間,同名為「灰」的層次細密重疊,難以辨認,使我不得不在寫完「今天這一課:品格」這篇「作業」之後,停下來久久沉思。試題一:陳水扁應不應該下台?

代表民進黨的游錫堃說,在一個法治國家裡,當還沒有足夠的司法證據,證明一個總統本人貪瀆時,他不應該被要求下台,因為道德不能取代法律成為標準。這個說法,不能夠由於他的「辯方」身分而被嗤之以鼻,因為這是一個百分之百必須嚴肅辯論的議題。所有主張陳水扁下台的人,都必須針對這個認知提出反駁的理由,才能正當「倒扁」。

我的思索是:法律上,一個未被司法定罪的總統不必辭職,但是如果在政治上,他已經成為嚴重的社會不安、政局動盪的根源;如果在誠信的道德上,他已經成為大多數人民不齒的對象,如果總統與大多數人民之間的一種相互信任已經解體──百分之十八的低支持率是一份清楚的「信任評估」,那麼,是的,他應該向人民鞠躬道歉,自動請辭。

造成社會不安、政治動盪,他愧對人民託付給他的政治責任;家族墮落、親信腐敗,個人誠信破產,他愧對人民賦予他的道德期許。政治責任和道德期許是無法寫進法律條文的,但是你不能說,凡法律條文不能表達的,就不存在。民主法治強調法律條文的重要,但是我們不能忘記,法律條文只是維持秩序和社會互信的最低標準而不是唯一標準。

公民要求陳水扁道歉下台,不是因為他犯了法律上的「罪」,而是因為在事態的發展過程裡,他已經徹底地失去了人民的信任和尊敬;沒有信任和尊敬,就不可能有效地指揮團隊,領導國家。民進黨主席拿出最低標準來充當為民主的全部,只顯現出這個政黨從民主理想的高度摔到了哪裡。

我的要求因此和那一百萬個「百元公民」是一致的:陳總統,請把國家還給我們。

有些是非,不容模糊

但是如何讓一個任期未滿的總統下台?罷免的手段失敗了,輿論的壓力不起效用。於是出現試題二:你如何讓他下台?用群眾運動──百萬人「登記」抗議,二十萬人上街遊行,一萬人徹夜靜坐,夜夜堅持,可不可以?

我的思索是:那要看你指的是哪一種「群眾運動」。

如果是合法的,非暴力的遊行、靜坐、示威,它本來就是民主體制內的正規表達方式。只要程序合法,謹守規範,這樣的公民表達和選舉日的排隊投票或者國會內的罷免表決,地位一樣的尊貴,必須得到政府的容忍、警察的保護、社會的尊重。集會遊行是公民的基本權利,也可以是促使社會進步的推動力量。

我不反對見到一百萬人和平地站上街頭,以要求陳水扁下台來表達一種態度,一種價值。人們在凱達格蘭大道上站出來,不過是讓自己尚未長大的孩子們知道:有些價值,不容犧牲。有些是非,不容模糊。

但我更希望見到,陳水扁為了「愛台灣」,為了社會的和諧以及他自己的歷史名譽,在人們上街之前提出辭呈。

有選票,為何談坦克車?

然而,如果所謂群眾運動指的是威權時代那種慷慨激昂的、衝破體制的、「人民革命」式的群眾運動來「包圍總統府」或「癱瘓交通」,以「衝突和流血在所不惜」的方式來凸顯所謂「人民力量」,對不起,我反對這樣的「人民力量」。

在獨裁體制下,用激烈的群眾運動方式迫使一個領導人下台,是有絕對正當性的,但是在一個民主機制的設計裡,原來就有一個設定:你選出來的領袖很可能是個狂人怪物或騙子,所以若要半途「刪除」他,可以按「罷免」或「彈劾」。如果這個動作失敗,則要「重新啟動」,在下一輪選舉時,用選票將他「刪除」,丟進「資源回收筒」。如果「罷免」或「彈劾」的按鍵有問題,那麼你就去修理那個按鍵。

既然有這個「刪除」和「重新啟動」的內在機制和設定,「人民革命」式的群眾運動在民主體制裡是沒有一席之地的。

所以,關鍵在於,施明德所領導的「百元運動」,究竟是哪一種呢?

頭腦清醒的施明德宣稱「非暴力」,明顯是希望進行民主定義下的公民實踐。他以半生牢獄換來一世英名,現在又願意冒著一世英名被小頭銳面者抹黑玷污的風險,挺身反對從前的同志,不愧是一個公民抵抗的典範。如果是和平、合法的靜坐示威,那一百萬個捐款報名「反扁」和那決心上廣場靜坐的人們,也是公民社會的實踐者。公民社會的實踐者,我們只怕太少,不怕太多。

可是,對於這樣的分際拿捏,人民是否秋毫分明?影響民意的意見領袖們,又是否戒慎恐懼?

聳動的電視媒體在大肆報導「倒扁」集會的人數如何節節上升時,持續不斷地播放莫斯科紅場和天安門廣場坦克車與人群對峙的聳動畫面,看起來竟像在渲染一種「人民革命」的浪漫美感,似乎在暗示人們要有「正義」激情,要有「勇敢」衝動。而同時,副總統呂秀蓮竟然也以天安門為例,警告即將進場的人們。

我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八十年代的天安門和紅場,怎麼能夠拿來和今天民主的台灣相提並論?天安門和紅場的抗爭,都是被徹底剝奪了自身權利而走投無路的人民起來反抗集權政體,今天的台灣人手上卻是握著選票的,誰來統治完全由他自己決定;他明明可以用一張紙來「推翻」一個政府,你為何要談坦克車?法律明明保障了人民集會遊行的自由,你憑什麼以天安門的流血鎮壓來影射警告?

當「刺殺」和「防衛」的流言四起,當拒馬的刀片如何割肉的鏡頭不斷被放大,當「不是你倒下,就是我倒下」的「意志力比賽」被當作一種「決鬥」的語言來使用,我覺得不安。當民進黨完全拋棄了身為執政黨應有的文明規範,開始以文革式的「鬥倒鬥臭鬥爛」的流氓方式來對付施明德,我看見仇恨的「鐵絲網」在陰影中悄悄架設。

劍拔弩張的「決鬥」,不是公民實踐。

激情的「人民革命」,革掉的會是民主。

不能不回答的問題

於是令我頭痛的試題三就出現了:你捐不捐那一百元?

「頭痛」了整整一個禮拜。

我的思索是:不捐。因為拉倒陳水扁不是最重要的問題。

太多的問題,在「陳水扁」這個黑盒子被打開的一刻,像一團黑壓壓、密麻麻的蒼蠅,猛然撲上臉來。這些問題是一個新興民主從來不曾處理過的問題,有些甚至於從來不曾思索過:

問題一,陳水扁總統是透過民主程序產生的。兩年前,六百多萬人投票給他,請他來管治這個國家。那些沒把票投給他的人,本身顯然沒有發揮足夠的力量來避免他的當選。所以陳水扁的上台,必須說,是投票給他的六百多萬人和沒投票給他的六百多萬人的共同選擇。那麼,陳水扁固然耽誤了國家,但是人民自己,什麼時候要開始檢討自己的責任呢?投票給他的人們今天是否承認選擇錯誤?那錯誤選擇背後的思維是什麼?當年不選他的人,是否為了錯的原因?如果不去檢討那個思維,以後豈不是注定會再犯一樣的錯誤──我們不是眼睜睜看見陳水扁家鄉的官田鄉人正在組織清朝模式的「自衛隊」來防禦「外侮」?

問題二,我們的選民,是否充分認識到,手裡這一票,可以帶來如何嚴重的後果?如果因為當初沒這認識,所以我們輕率,或愚昧,那麼我們因自己的輕率或愚昧而被一個難以忍受的無格總統所折磨、所懲罰,是否也正是我們應得的教訓,應付的代價?為自己的錯誤付出代價,是不是正是我們和民主制度定下的契約?

問題三,如果這一次,因為太憤怒了,不願意等到下一次的選舉而採取街頭施壓,是不是以後每一次發現自己選錯了人,我們都得用集會遊行的方式逼總統下台?在什麼情況下,我們應該耐心等候四年一輪,用選票「刪除」他,又在什麼情況下,我們應該不等候,直接發起群眾運動?那判斷的標準又是什麼?

問題四,是什麼制度,產生了陳水扁?是什麼制度,給予總統如此大的權力?是什麼制度,縱容了他專權,鼓勵了他墮落?是什麼制度,使得我們發現了一個總統的專權和墮落卻無法使他下台?政黨政治又出了什麼問題,使我們痛心疾首到這個程度又找不到出口?如果產生「陳水扁」這種政治人物的制度,以及維繫這種制度的思維和文化,我們今天不去徹底面對和處理,而只鎖定在「把陳水扁拉下台來」一個單一題目;請問,下一個上台的人,在同一套制度裡玩弄,難道會有不同的嘴臉?

一巴掌打死蒼蠅的痛快

對國家的空轉處境,我們都很憂心;對一個失去理想的執政黨,我們都很失望;對一個無能又無品的總統,我們實在憤怒,但是,愈憤怒就要愈冷靜。在這黑盒子打開、蒼蠅飛出的時刻,「打不打得死臉上的蒼蠅」不該在媒體炒作下變成全國人民發燒注目的「唯一」議題,更不宜把它定位為一場「你死我活」的「決戰」。瞭解為什麼黑盒子有蒼蠅,舉全國之力去追究蒼蠅藏身之處,徹底清理黑盒子結構本身,才是真正重大的任務。否則,你打死了這一團蒼蠅,黑盒子依舊,下一團正等著出發。

我甚至於擔心,正因為「一巴掌打死臉上蒼蠅」這個急促動作會很痛快,它很容易凝聚了全國人民的感情,集中了舉國的注意力,而「陳水扁」黑盒子的真正問題──結構的、制度的、思維的、文化的,都被推到邊緣。制度的檢討、機制的改造、人民本身民主素養的深化等等,在尋找宣洩的憤怒情緒中,都會被認為是高調、空談、緩不濟急,而被遺忘。然後,有一天,唉,我們又從頭開始。

越憤怒,越冷靜

我選擇用「不捐一百元」,作為一個「甘犯眾怒」的微小聲音:最該被「決鬥」的對象,不是這個任期不到二十個月、威望不到膝蓋高的總統,而是培養了他這種人物而且容許他苟延殘喘的整套制度以及制度背後的人民自己腦裡的文化思維。

「打倒」一個人,只需要熱情和憤怒;革新制度、提升文化,抽絲剝繭地釐清問題所在,看準了問題下手,需要的卻是極度、極度的冷靜,深刻的思辨能力,長程的眼光,宏大的器識,鍥而不捨的精神。

這真是一堂艱難的課。

二○○六、八、廿三台北

mandy041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二號姊姊剛從丹麥出公差回來。很興奮的打電話來講了這個故事:

泰航班機上的皇家禮儀  (這篇是二號姊夫寫的)

二號姊姊在電話中講的口沫橫飛超精彩的,好好笑。尤其是座艙長用爬的那一段,更是超精彩。

君主制國家人民對皇室尊重的程度,還真的是我們這種民主國家難以想像的。

mandy041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方外看紅塵> 我不是小流氓

聖嚴法師


問:每天都有情殺、家庭暴力案件發生,有些人覺得,電視新聞快要成為「不適合兒童觀賞」的節目了,因為充滿太多暴力。新聞反映社會,是社會太過暴力,要如何才能消弭呢?
答:我小時候喜歡看「水滸傳」,當時有人這麼說:「少不看水滸,老不看三國。」「三國演義」裡有奸詐陰謀,老人看了三國,心情不寧;少年人看了水滸,動不動就打,成了兇狠好鬥。但實情不一定是如此。比如,我看水滸,但我後來做和尚,並沒有成了綠林好漢。

現在的電視新聞,報導的打打殺殺,小孩子是可能模仿的。我也看到一群小孩,拿著假手槍相互比著,砰砰砰,扮演警察與強盜,這大概也是從電視上學來的。可是,演警察的小孩,長大了不見得會變成警察;扮演強盜的,以後不見得就會變壞。

大人當然不能忽視媒體的影響力,因社會發生重大案件,電視新聞不太可能不報導,家長也很難禁止孩子看電視。

所以,父母最好陪孩子看,或兄姊陪著看,邊跟孩子解釋為什麼會發生這些案件,也可以帶入是非觀念,或是因果觀,凡是殺人的,下場不會好;被殺的,當然很悲慘。

透過這樣的教育,家長或學校老師只要多用心,社會重大暴力案子,也會有正面的教育效果。

禁止不如教育。家長靠愛心與智慧就能解決。首先讓自己能辨別鏡頭所呈現的是社會亂象,是不正常的,惡念會造成社會不安;讓小孩自己思考,最好不是我做壞事;若我遇到傷害,又該怎麼辦?

如果家長和老師沒有機會教育,小孩的偏差思想就無法導正,可能受壞資訊影響,有樣學樣。有些父母則可能刺激孩子,讓孩子走上岔路;「我本來不是小流氓,是父母要我變成小流氓」,從此就走偏了。大人的關心、機會教育,對小孩的成長很重要。




【2006-05-28/聯合報/E6版/繽紛】

mandy041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文化是一場鬥爭,贏的人寫
我們這一代,對到文革那一代,我們被教育,他們被摧殘,我們有優勢;但現在反過來了,他們被教育,你們被摧殘,所以你們要小心。
受到政治、社會等因素的影響,我們的文化在退步,我們把在華人世界中的強項給丟掉了,我常覺得,我們對不起下一代。

<�節錄自:2006.05.04  中國時報 文化在退步 李安:我們對不起下一代>

附錄:
全文如下:
暌違7年,奧斯卡最佳導演李安昨天上午返回母校台藝大,與學弟妹們面對面座談,受到全校數百師生英雄式的熱烈歡迎。學生們放鞭炮、敲鑼打鼓,追著李安要簽名、拍照,場面極為熱鬧。李安昨天帶著奧斯卡小金人與師生分享榮耀,校長黃光男打趣說:「感謝李安把奧斯卡捐給學校!」嚇得李安趕緊說:「沒有捐啦!只是讓大家看一看!」引來全場鬨堂大笑。
為一睹李安風采,台藝大演講廳一早就被擠爆,校方還以視訊方式另外開了兩個廳,足見李安的超人氣。黃光男表示,為感謝李安為校爭光,台藝大將頒贈第一個榮譽博士學位給李安;語畢,他還轉頭問李安說:「這次沒有婉拒吧?」而先前婉拒傑出校友獎的李安,則以微笑代表接受。座談會後,中午李安與昔日師長們餐敘,席間得知一位熟識的老教官路汝順身體不適,下午還主動前往他家中探視,不忘本的真誠人情味,令人動容。


上午李安的座談會,由傳播學院院長朱全斌、電影系系主任曾壯祥主持,在主持人兩次提問開場後,現場學生發問熱烈(僅以甲乙丙丁戊代名)。有關精采內容,現摘要於后:

長達37年的幼稚期

主持人問:這次返回母校,是否會近校情怯?

李安(後簡稱李):近校情怯是有的,第一是人會很多(笑),第2個是學校代表純真年代,像我這個年紀,面對純真,又害怕又想觸摸,就像是「斷背山」、「青冥劍」一樣。儘管我的純真、幼稚期非常長,一直到37歲我才賺到錢(笑)。

在校時混得有意義

主持人問:這次回來,最想跟學弟妹們說什麼?

李:保持純真,耐心的接受學校的養成訓練,不要焦急,被名利薰心,因為出了社會之後,什麼都變得有目的。這段日子是非常寶貴的,好好享受你們的青春,我常說,以前都在藝專(台藝大的前身)混日子,但這個「混」是很有意義的;我考試不太好,但對排戲、聽課都認真,渴望得到藝術和心靈的啟發,這些對未來,都有潛移默化的影響。

成名後仍要壓抑

學生甲問:成名後,很多人要巴結,很煩吧?

李:(笑)就是耐心一點嘍。要壓抑,不要人家笑臉迎人,你還要那樣(翻臉狀)。基本上,人家都是善意的。以前,我的個性比較鄉愿,因為家教的關係吧,但我老婆個性很衝,現在受到她的影響,有時候我也會講得比較直接,雖然這樣子比較容易得罪人,但長遠來看,可省下一些麻煩。有人說,這叫HIGH CLASSPROBLEM;聽說有次曾志偉跟一個導演在吃飯時,被香港黑道打一頓、架走去拍戲,那位沒有名氣的小導演還說「拜託打我」呢!

專心拍片是最大貢獻

學生乙問:學長您可否回來學校指導我們拍片?

李:你又給我壓力了(笑)!能拍片,不一定會教。我最大的貢獻,就是專心拍片,你看我的電影,收穫反而更多。我真的不太會教,以前我也教過,當時6組人中,最不聽我的就是陳玉勳(「熱帶魚」導演),結果他後來卻拍得最好!



學生丙問:中天「全民大悶鍋」有人模仿你,是否會介意?

李安(後簡稱李):ANG LEE兩個字,已經被人在網域註冊,我都不能用了!每個人都希望自己不是透明人,出入有隱私、自由,但既然是公眾人物,就要甘願一點。聽說模仿我的,好像也是學弟(邰智源)?那是他的工作。以前「斷背山」正熱時,打開美國電視,沒5分鐘沒「斷背山」,有人說,就是大家笑話聽煩了,才拿不到奧斯卡最佳影片的。(笑)


學生丁問:「斷背山」有衛道人士抵制,大陸也有人批評「臥虎藏龍」是拍給外國人看的,面對外界這些批評,你如何堅持走下去?
李:堅持是一種本能,我這個人比較能受氣,君子報仇三年不晚,3年後拍部電影讓他閉嘴就是。人是不可能取悅所有人的,「斷」片有衛道人士批評,開明人士卻認為我不夠開明!重要的是,我要拍我想拍的東西。至於「臥」片,那是外行人批評內行人,武俠片是從港台出來的,我比大陸人懂,無論他們是把我看成龍的傳人,或是封建餘孽也好,但我終究改變了老美對中國的印象,我讓人飛起來了。破壞中國文化最厲害的,就是中國人,我寧願拍給美國人看。
不過,大陸市場這一塊以後會起來,你們應該多做準備。文化是一場鬥爭,贏的人寫。我們這一代,對到文革那一代,我們被教育,他們被摧殘,我們有優勢;但現在反過來了,他們被教育,你們被摧殘,所以你們要小心。受到政治、社會等因素的影響,我們的文化在退步,我們把在華人世界中的強項給丟掉了,我常覺得,我們對不起下一代。

學生戊問:你和吳宇森是唯二成功打入好萊塢的亞洲導演,你還看好哪些亞洲導演能得到奧斯卡獎?

李:誰還會得獎?我不曉得。人生有很多目的,拿到奧斯卡,並非唯一的目的,只是我比較幸運,可以拿奧斯卡招搖(笑)。

mandy041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直昇機父母 繞子女猛轉

編譯徐秀蘭/綜合報導


美國有一群過份保護和關愛子女的「直昇機父母」(helicopter parents),他們對子女的過度關心,過去經常把校園輔導和入學人員搞得精疲力竭,現在他們則轉而「盤旋」在子女的上班地點,打探他們的工作環境,成為一股新趨勢。

「直昇機父母」據信是在1990年代早期,由學校老師所創出的名詞,形容這些父母不斷盤旋在子女四周,關心他們的一舉一動。

報導指出,包括奇異電子和波音公司的經理都接到家長來電,要求他們雇用自己20多歲的子女。有些求職者收到聘書後,還會延緩回覆,跑回家先跟父母商量,誇張的是,有時家長還打電話給雇用經理,抗議薪酬福利,並要求重新談待遇。

舊金山企業租車公司經理黛伯拉‧達提里歐去年對一名求職者面試時,驚訝地看到應試的年輕女孩帶著父親同行。這父親在女兒面試時坐在大廳,說他有興趣了解工作環境。

聖保羅旅行者保險公司大學關係主任基頓稱這些家長為「神風父母」(kamikaze parents) 世代,他接獲許多通來自家長的電話,「告訴我們他們的孩子多麼棒,以及他們孩子如何勝任那項工作」。

由於這股風氣日盛,有些雇主還順應潮流,改變一些聘用過程,甚至把聘書拷貝寄給父母,或招聘說明會時也會請父母來。

不過證據顯示,並不是所有年輕人都感激父母到辦公室「巡邏」,有些人還很痛恨父母緊迫盯人,波士頓職業服務經驗公司 去年針對400名學生和年輕人的一項網路民調,發現25%的人認為父母過度干涉到達惱人或令人難堪的程度。

【2006/03/17 聯合晚報】 @ http://udn.com

mandy041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今天看到的email,先貼著,我還沒有想法,所以也暫時不開放留言^_^

******************************************************************************
誰是18%的受害者?
我看到有評論者寫「18%」,凡反對修改者都屬「反革命份子」,好大的帽子,好深的無情,好驕傲的媒體特權。

18%有幾個時代背景,有些至今有意義,有些至今已成特權。1,995年之前軍公教退休者才享有18%,當時制定為的是照顧一輩子奉公守法,犧牲獻身的軍公,及待遇跟不上台幣升值物價指數波動的教師人員。

18%的對象是誰?你想到的是連戰、胡志強。但是一位如今已80歲的將軍,也是18%的所謂「特權份子」。他是孫立人部下,「十萬青年十萬軍」南征北討從緬甸打到東北打回鳳山。他的袍襗死了大半,退役時貴為將軍,時間點在1,980年代左右;全數退休金只有25萬台幣。

他是18%立法精神想要照顧的對象,國家對不起他,蔣介石也對不起他,來台後幾次任務,兩岸軍事吃緊包括八二三炮戰,他隨時準備犧牲性命。我不敢說他的政治主張是否有利於國家,但是我知道共軍殺過來時,寫評論的一家人享著清福,他卻在夜裡回左營家親了兒子,準備當夜出一場可能喪命的任務。



為公犧牲須符人性

他每月領25萬乘18%的利息過老年,前天通過的「改革」方案,他的未來生計成了社會進步必需再次推倒的對象,這是他最後的「奉獻」。我現在幫他說話,算反革命份子嗎?

比較鄰近重視文官的幾個地區韓、新加坡、香港,他們的制度採取公務人員高薪制。我在韓國採訪創造這幾年韓國IT產業榮景的「情報通信部」,部長等於是韓國的張忠謀,原任職三星執行長。他的部長薪水是民間企業任職時的三分之一,但仍高達台幣數十萬,比台灣部長高兩倍。香港文官薪資更是亞洲之冠,理由很簡單,要人才就得付高薪,這是市場經濟的通理。

香港、新加坡想把一流的人才放在政府部門,在制度設計上,他們深知人可以為公犧牲,但不能差距太大,離人性太遠。英國派來的老總督彭定康曾說:「寧可要個乾乾淨淨的高官,付他高薪,好過或笨或貪的爛官。」

討論18%時,社會只想為什麼我2%,他們18%?忘了「特權」以外的道理。我們要陳哲男式的官?還是要18%式的「特權」公務員?要周禮良?還是要18%?要高官夫人收珠寶、炒股票?還是要18%?

18%之後,民進黨立委乘「勝」追擊,軍公教免稅也被抬出來當「土改鬥爭」的對象。台灣要談稅改,若依正義,一個一個按特權順序來,第一在金控公司免稅,每年還退稅;二在高鐵高捷BOT公司,暴利不出錢更免稅;三在高科技免稅;四在證交所得稅長期不徵稅……。哪一個正義原則該把軍公教免稅擺第一?除了政治報復與偽善外,哪一個如此說的人不覺得自己一手護航殷琪、護航金控免稅,一手卻猛砍軍公教,很丟人嗎?



全案通砍有失正義

18%是反公平正義嗎?它的制度討論有好幾個面向,不是對錯、改革與反改革一刀切。即使我們不採文官高薪制,要殺退休收入特權,首該殺的難道不該是李登輝的退休禮遇條例的大大大特權嗎?我們的公務人員科長薪水不到美國的三分之一,部長不到五分之一,退休總統卻是惟一亞洲甚至全球之冠。終身俸比照柯林頓,外加特勤一年8000萬台幣,以及兩倍柯林頓的辦公住宅費。

台聯立委是第一個發動檢討18%的政治勢力,如今18%砍了,老軍人老教師每個月少了幾千元補助,只剩李登輝的每年上億禮遇,大談公平正義之時,台聯立委牙齒不會咬到舌頭嗎?

從討論18%以來,沒拿的民眾喊砍,有拿的軍公教喊保,一路下來,只有咒罵、只有自我利益、只有挑撥,甚至只有無恥。我沒有18%,我家人沒有18%;可是如果18%這種不分特例,全案通砍的鬥爭法叫正義,我寧可不要這種正義。

mandy041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最近收到的轉寄文章。

其實這樣的想法,我自己幾年前也提過:29歲的xmas

我想,我算是已經懂得警惕自己夫妻關係維繫重要性的人了,不過,好像無意間,自己就會走向這個方向
要不就是老大的要妳陪玩、說故事、陪打電動、看電視,再不就是老二要抱抱、喝奶、擦屁屁...
有時候好不容易終於有機會聊某個話題,才開場而已,老大就會開始說他學校發生的事情(其實,他只是不甘寂寞,我們的話題太無聊了,他想要軋一腳一起討論^_^)
老二就會趴在妳的身上要妳陪玩。

只能告訴自己,再撐一下,小孩一下子就長大了。

最近一直覺得,小孩的存在好像兩面刀
優點是,夫妻能有共識,共同努力的目標,沒了小孩,夫妻關係好像可以隨時一拍即散(當然也沒有那麼誇張,這只是形容,只是覺得缺乏一點共同維繫的因子和動力)

缺點是,夫妻關係很容易淡化,因為不再有時間聊彼此的心事、抱負和理想。

到底對婚姻關係來說,是有小孩好?還是不生小孩比較好呢?
對於這個,我其實沒有比較好的答案。
(我們是已經沒有退路了啦,小孩已經生了啊(還生了兩個勒),又不能棄養^_^)

嗯,大家共勉之吧~

回留言時想到的。小小補充一下自己的想法:
記得上禮拜天跟一個朋友聊天
她說即使已經到了某個年紀,心中還有一部分天真的夢想,不願意接受現實就是怎樣
我覺得我對婚姻何嘗不是如此?
我的意思是,我當然知道愛情進入婚姻之後會流於生活化,大家都這樣過日子,不應太抱怨
但是我想我只是不太情願愛情就這樣了
即使老公也認命沒有抱怨,我也不希望愛情到後來只是生活
如果到後來真的這樣了我也會接受
但是在此之前,我還是覺得應該要努力經營維繫
******************************
以下是收到的原文,作者不可考
其中幾個版本有不一樣的開頭,我想是不同人閱讀後的心得眉批加註吧。
不過我也無從判斷原始作者的文章哪一份才是完整的。

子女只是家庭的過客,夫妻才是家庭的歸人

今天在飛機上看到一個斗大的報導~~
郭泰源~六連敗~~張瓊姿~沒有一通關心電話~~

原因是---張瓊姿心思都放在小孩身上唉~~~是對~是錯~
子女只是家庭的過客,夫妻才是家庭的歸人。
非常中肯的文章很有道理.

子女, 只是家庭的過客,夫妻 ~ 才是家庭的歸人!

父子兩現在在騎馬打仗!!
玩的很開心,但這樣的日子還能有多久呢?
長大後是真的成為過客,因為他將是別人的老公~

子女只是家庭的過客,夫妻才是家庭的歸人啊!

現代的小家庭,家庭重心未必是夫妻,許多小家庭的家庭重心是子女。
中國人一向有犧牲這一代,成就下一代的偉大精神,
但結果往往是這一代確實是被犧牲了,但並沒有成就到下一代。

子女需要被照顧,需要被教育,需要良好的成長環境,
但絕對不能取代夫妻而成為家庭的重心。

許多夫妻都不會承認子女是家庭的重心,
但仔細想想有多少夫妻不是有了孩子之後,
就從來沒有兩個人一起去看過一埸電影,
反而一起陪孩子,看孩子決定看的片子的機會倒是增多了不少。

既然子女只是家庭的過客,就沒有理由要成為家庭的重心,
否則曲終人散,客人走了,做主人的老人家又情何以堪。

實際算起來,子女一生在父母身邊的日子,
平均還不到夫妻未來要相處時間的一半,
實在沒有取代夫妻成為家庭重心的任何理由。

現代的子女,絕大部份都處於被過份關心,被過度照顧、
擁有過度豐富的物質,但所需要具備的負責、合作的能力(E.Q),
卻嚴重的不足,這確是父母自己先要具備並培養好的"身教"部份啊!

孩子長期處於家庭重心,被關心照顧備至的地位,
造成子女知識有餘卻常識不足,
聰明有餘,常識卻不足,IQ有餘而EQ不足,機巧有餘而厚道不足。

將子女置於家庭重心,其實是愛之適足以害之,而且夫妻本身也同受其害。

一個以夫妻為重心的家庭,不會只在意子女的學習,
而忽略了夫妻也應繼續學習;
不會只在意子女的情緒,而忽略了夫妻雙方的情緒;
不會永無止盡的讓子女介入夫妻的生活;
更不會只單愛子女而不去愛自己的先生或太太。

務必記住下面的天條:
一個以子女為重心的家庭,夫妻之間很難存在高品質的愛情。
夫妻間要好好相愛,請先將子女這個愛情的第三者,排到第二線,
而至於扮演婚姻殺手的第三者-外遇,更要明智地將它屏除在外碰不得,
因為外遇者歡心了,但遭遇外遇而受傷的另一半,
心中的痛卻是一輩子都無法彌補他的。

「少年夫妻老來伴」,千萬不要讓愛情隨著婚姻的開始、
子女的出現而漸漸褪色或消失,
老年時候的另一半,絕對不會是別的男(女)人,
而是婚姻中一直守候在你身旁的另一半啊!

mandy041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侯文詠:帶孩子要用沒有效率的方式

侯文詠的孩子,有一次考試考壞了,那次是全班都考差了, 同學都很擔心,不知道該如何向父母大人們交代。

這時,侯文詠的孩子說:「我爸一定會說,我很高興你今天失敗了。」
同學疑惑的問:「怎麼會這樣?」
侯文詠的孩子回答:「我爸就是怪ㄎㄚ啊!」
我想,當時侯文詠的孩子在回答這句話時,嘴角和眉梢一定都是上揚的。
其實,著名作家和麻醉科副教授侯文詠說,他對孩子並不是沒有期待,並不是不會焦慮或不會生氣。

只是,他相信每個人都希望自己能表現良好、受到讚賞。因此,考試沒考好時,孩子一定已經很難過了, 這時,做父母的除了安慰他之外,實在不需要再做什麼。
不過,侯文詠也不是一開始就能這麼看得開、放得下。

他記得,第一次發現孩子說謊時,又焦急又生氣。但他的母親只是淡淡的告訴他:「你小時候也騙過人哪!」 於是,他想起自己一路長大,父母教養他的情景。

他們從不張牙舞爪,嚴聲厲色。他們只是一直站在他身後,支持他、信任他。
有一次,孩子學校校車停開。侯文詠想,從學校走到家裡不過十幾分鐘,自己還用車接送他來去多次,他應該認得路, 於是要孩子放學後自己走路回家。沒想到,一個多鐘頭過去了,孩子還沒到家。
侯文詠急忙出門尋找,發現他走錯路了。

侯文詠這才恍然大悟:「平時你帶他走的路都不算,他從沒有真正會過!」

於是,侯文詠開車載孩子回到學校,讓孩子帶領自己,走一遍他認為正確的路線。

每到一個岔路,侯文詠就請孩子談談他決定直走或左右轉的原因。

最後,侯文詠再帶他走一遍自己覺得最近的路線。
在這段旅程中,沒有打罵嘲諷,只有窩心的分享和探險的樂趣。
侯文詠也清楚記得,他曾經為了培養兩個孩子的閱讀興趣, 以及增長他們的知識,要求他們看歷史書。

沒想到,孩子反而不喜歡看書了。

侯文詠發現情形不對,及時放手,讓孩子選擇自己愛看的書,包括漫畫。

結果,現在就讀國二的大兒子從《哈利波特》開始,已經會自動去找文字的書籍來閱讀。 五年級的二兒子為了看《向達倫大冒險》,連英文版也願意一邊查字典一邊看。
點點滴滴的累積,讓侯文詠深刻體會到,人的成長沒有捷徑。任何技能或行為規範的學習都必須經過不斷的摸索和重複的練習。

在這過程中,打罵、命令或要求,或許看起來有效,但都是表面、騙人的。

「熱情才是帶領孩子前進最好的力量。」

侯文詠說:「孩子天生就好奇、有熱情。父母根本不必急著站在前面指路,反而應該跟在後面觀察, 看到孩子熱情湧現,及時提供機會和幫助就可以了! 」
「 東西的成熟有一定的時間和過程,必須耐心陪伴、等待。

帶孩子絕對不能講效率,要用『沒有效率的方式』,孩子才能紮實的長大!」

mandy041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三十歲的我們,終於發現,二十歲沒有勇氣做的事,三十歲就更沒有勇氣了。
為了害怕以後的人生都在猶豫與後悔中度過,不如現在活得淋漓盡致!

在書市中發現一本名為《30雜誌》的刊物,不禁開始思索三十歲這件事。
孔子說『三十而立』,在平均壽命較短的千年以前,人到三十,應該事業有成,有妻有子,甚至到了三十歲,榮升祖父祖母的都大有人在。三十歲,象徵一個人生命至此,應當一切完整。

還記得我十多歲時,看過一本預測世界末日的預言書,預言家拿氏預測在我二十多歲時,世界就會滅亡,當時我還不以為意,我認為我人生的精華就是在念大學那四年,大學畢業之後,我玩也玩夠了,死而無憾。到了大三,我又寫了一篇得獎的小說,故事內容描述一個二十九歲的女人,憂傷地回顧歷盡滄桑的人生。

等到我真正走近三十歲,才發現我並沒有歷經我想像中的那麼多滄桑,事實上我跟二十歲一樣,還有好多事沒做,還有好多地方想去玩,感覺人生無盡,等待我去探索。

某一部分的我,始終像個孩子,生活還有夢想,人生還有可能。

而我的許多朋友們,也都與我一樣。

與二十歲相比,我們只是忽然長大十歲,但都還是那麼愛玩,想念瘋狂的感覺,生活中一事無成,害怕責任與束縛,所以我們都比從前更努力地裝可愛。

那天,與一個七年級的男生阿豪一起吃飯。

提到旅遊的話題,他神采飛揚地說:『我二月去了倫敦、四月去泰國、暑假去歐洲自助旅行,現在打算九月去峇里島。』剛開始我以為他家經濟狀況不錯,免費供應他環遊世界,他卻泰然自若說一切都是他靠打工存的錢。兼了兩三份差,平時非常省,把所有的錢存起來旅遊與吃大餐,這就是他的人生哲學。

『我想要趁大學畢業前,拚命地玩,看看自己能玩到什麼程度。』這位七年級的阿豪補充:『當然是指正當的玩法啦,我們也不會去嗑藥什麼的。』

散會之後,與我們一起晚餐的六年級前段班的男性朋友,感慨地說:『其實我好羨慕他喔,我像他這種年紀的時候,也沒他這種勇氣。』

這時候,我才發現,再怎麼努力裝可愛,我與我的朋友,我們也回不去二十歲了。

朋友看了電影『落日殺神』,跟我討論他的想法。

『落日殺神』這部電影在講述洛杉磯有一個平凡的計程車司機Max,他的夢想是開一間度假禮車的公司,他總是安慰自己,告訴別人:『開計程車是暫時的。』但是他一開卻開了十二年。有一天他遇見不平凡的殺手Vincent,Vincent揭穿Max自欺欺人的藉口:『不過是租一台車,先付頭期款就好啦。你的夢想並不難。況且,十二年,也稱不上只是暫時的。』

導演透過演員的台詞來傳達:這個世界上,有多少人終其一生都在做他們所謂暫時的工作,生命就這樣消失了,毫無理想可言。害怕改變,不敢放手追求自己的人生,終於庸碌一生。

Max因為遇到Vincent,歷經了失序脫軌的一個夜晚,才讓他體驗到:沒有什麼不可能或不可以,只是敢不敢去做罷了。

三十歲是一個很奇妙的年紀,明明已經不是二十歲了,內心卻還是蠢蠢欲動,有種想要放手一搏的衝動,或許是覺得現在再不做,到了四十歲就絕對不可能了。

於是我辭掉做了五年的工作去念研究所;患有恐婚症的朋友終於決定結婚;猶豫了半年,還是辭掉工作去創業的大學同學;雖然沒有積蓄、不熟法文、同行的朋友甚至退縮了,三十歲的女同事還是決定辭掉工作隻身去法國遊學。

三十歲的我們,終於發現,二十歲沒有勇氣做的事,三十歲就更沒有勇氣了。
於是二十歲的夢想,到了三十歲,也沒有成真。

為了害怕以後的人生都在猶豫與後悔中度過,不如現在活得淋漓盡致。

mandy041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國峻不回來吃飯 【黃春明】
國峻
我知道你不回來吃晚飯
我就先吃了
媽媽總是說等一下
等久了,她就不吃了
那包米吃了好久了,還是那麼多
還多了一些象鼻蟲
媽媽知道你不回來吃飯
她就不想燒飯了
她和大同電鍋也都忘了
到底多少米要加多少水?
我到今天才知道
媽媽生下來就是為你燒飯的
現在你不回來吃飯
媽媽什麼事都沒了
媽媽什麼事都不想做
連吃飯也不想
國峻
一年了,你都沒回來吃飯
我在家炒過幾次米粉請你的好友
楊澤、焦桐、悔之、栗兒……
還有袁哲生,噢!哲生沒有
他三月間來向你借汪曾祺的集子
還對著你的掛相說了些話
他跟你一樣:不回家吃飯了

我們知道你不回來吃飯
我們就沒等你
也故意不談你
可是,你不回來吃飯
那個位子永遠在那裡啊
你的好友笑我
說我愛吃酸的
所以飯菜都加了醋
天大的冤枉
滿桌的醋香酸味那裡來?
望梅止渴吧

你不回來吃飯
望著那個空位叫誰不心酸?

*********************

相信我,你沒有! 【洪蘭(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

「回家吃飯」一向是歸屬感的指標,八○年代在美國看過一個片子《歸心似箭》,一個傷兵脫了隊,千山萬水就為回家,家的吸引力比地球磁場還強……

我平日習慣一邊吃飯,一邊看報,因為吃飯時,口在忙,手在忙,但是眼睛是閒著,邊吃邊看的話,全身器官都不浪費。所以我一向是充分利用時間,嘴在努力增加我身體的營養,眼睛在努力增加我大腦的營養。那天,正在啃饅頭時,眼睛在聯副上突然掃瞄到「黃春明」三個字。黃春明先生是我最尊敬的人,因為他擇善固執,為理想,有千萬人吾往矣的勇氣,所以我立刻集中注意去讀他的東西。讀完,難過得不得了,連嘴裡的一口饅頭都忘了咀嚼。天下想要自殺的孩子都應該先來看一看這篇〈國峻不回來吃飯〉的小詩。看看一個作爸爸的人如何用日常生活的語言輕描淡寫地說出心中無可言喻的痛。我小時候看〈販馬記〉李奇哭監時,有一句「人生三苦:幼年喪父,中年喪妻,老年喪子」。黃春明不老,但喪子之痛不論任何年齡層的感受都一樣。這篇文章是生命教育最好的材料,真該收入國文課本,讓所有孩子都讀到。

詩一開始說,「國峻,我知道你不回來吃晚飯,我就先吃了,媽媽總是說等一下,等久了,她就不吃了,那包米吃了好久了,還是那麼多,還多了一些象鼻蟲」。不知道的人讀起來沒什麼,完全是爸爸在跟兒子說話,但是知道的人,悚然一驚,因為國峻用他的手結束了自己的生命,是永遠不會再回來吃飯了。爸爸比較能接受事實:知道你不回來,所以我就不等你,先吃了。媽媽卻是無法承受這個打擊,滴水不沾,家裡的米不但沒少,放久了,還變多了,多了些象鼻蟲。看到這裡就讀不下去了,可憐天下父母心哪!

再下去,「媽媽知道你不回來吃飯,她就不想燒飯了,她和大同電鍋也都忘了,到底多少米要加多少水?我到今天才知道,媽媽生下來就是為你燒飯的,現在你不回來吃飯,媽媽什麼事都沒了,媽媽什麼事都不想做,連吃飯也不想。」孩子不在了,作母親的也就沒有燒飯的慾望了。大部分的中國母親都是為子女而活,挽著菜籃上市場時,想的都是孩子愛吃什麼,先生愛吃什麼,所以爸爸到今天才知道,媽媽生下來是為兒子燒飯的,兒子不回來,媽媽就什麼事也不想做,連飯也不想吃了。我想起我要考大學聯考時,我媽媽很擔心我會在考試時生病,影響考試成績,那時台灣還沒有冷氣,夏天天氣熱,晚上都是開電風扇睡覺,母親擔心我吹電扇不蓋被會著涼,所以一直交代要蓋被,因為她先睡,我後睡,所以母親常常晚上睡一睡爬起來看一下,有時我還沒睡,專心做功課時,會被背後突然出現的聲音嚇一跳,忍不住抱怨,叫她不要管我,母親總是說「媽媽生下來就是要管你們的」。看到黃春明的詩才了解,的確,媽媽生下來就是為了孩子忙的,沒有孩子,也就沒有了人生目標,什麼都不想做,連飯也不想吃了。

第二段說「國峻,一年了,你都沒有回來吃飯」,口氣有點哀怨,如果一個兒子一年都不回家吃飯,父母是要埋怨的,可是誰想到國峻去的是一個有去無回,不可逆轉的旅程呢?「我在家炒過幾次米粉請你的好友」,黃家的炒米粉是有名的,「來了一些你的好友,但是袁哲生跟你一樣,他也不回家吃飯了」,這麼輕描淡寫的幾個字「不回家吃飯」,讀起來卻是這麼的傷痛。「回家吃飯」一向是歸屬感的指標,八○年代在美國看過一個片子《歸心似箭》,一個傷兵脫了隊,千山萬水就為回家,家的吸引力比地球磁場還強。不回家吃飯了,不是不想回家吃飯,而是再也回不來吃飯了。自殺的朋友,在投環的那一剎那,有沒有想過再也不能回家吃飯了呢?

「我們知道你不回來吃飯;就沒有等你,也故意不談你,可是你的位子永遠在那裡」,一個永遠是空的位子,父母是觸景傷情,怎麼吃得下飯呢?朋友笑他愛吃醋,飯菜都加了醋,黃春明說「天大的冤枉,望著那個空位,叫誰不心酸?」兒子永遠地不能回來吃飯了,山珍海味,對父母來說,吃到嘴裡都是滿嘴的辛酸。看到這裡,國峻,我想拿大杖揍你,你怎麼可以對你的父母做出這種事呢?你難道不知道死者已矣,生者長戚戚嗎?你何忍讓你的父母身受這種思念的煎熬呢?要知道那個心中的空位是沒有人可以替代的。

所有動過自殺念頭的朋友,請把這首小詩剪下來,放在你的皮夾裡,當你想做傻事時,拿出來看一下,你以為你瀟灑地走了,你沒有。相信我,你沒有。
【2004/07/19 聯合報】

mandy041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朱天心、謝材俊 陪她一輩子的朋友
文李雪莉

天下雜誌236期-2002年教育特刊「閱讀 新一代知識革命」

天下網站:http://www.cw.com.tw

五年前,朱天心的父親朱西甯過世,朱天心於是和媽媽、女兒到歐洲旅行。

一個月的旅程,三個人只帶了一只行李,裡頭連書都塞不下;

朱天心永遠記得,在歐洲小鎮上等火車的那刻,

才覺得無聊時,女兒背了一段︽百年孤寂︾的片段。

那一段記憶到現在,依稀在小鎮上迴盪,在她們心裡駐紮。

朱天心和謝材俊夫婦知道,閱讀的經驗,讓女兒不再感到無聊。


謝材俊:現在小孩的閱讀空間似乎比我們當時大,我們當初的閱讀配備不如現在,因為社會貧窮、資訊不發達,還有出版的單調。

孩子閱讀空間不比從前
孩子閱讀的社會配備比我們以前好太多了。從燈光到金錢,書店林立、書種多寡、與國外當下訊息接軌的力量,都比以前大,可是空間愈來愈小,只剩一點點空間。

現在教育系統蠻關心「閱讀」這件事,但閱讀是要給他一個可能的空間,而不是包山包海。

現在每擴張一樣,我們都嚇死了。每擴張一樣,小孩就多了一個補習與課程;每擴張一次,閱讀空間就少一次。這種作法是把課外讀物變成另一種教科書,它變成必讀的,再用考試來驗收你。

閱讀是個自我找尋的可能,愈要統一,就愈危險。出版之所以有趣、多樣,是台灣所有產業裡感覺最接觸多元民主的東西,因為書本價宜、廉價、成本低,只要有一點點想法就做得到,不像電影與電視,一投資要上千萬,一本書三十萬可以完成的,它的冒險性就大。

只要有一點點的可能,它就有機會出一本書,所以台灣一年可以出版三萬五千本書,是目前為止整個文化產品類最複雜的一個。如果你每年要選出三十本,你會遺失多少東西。

人生沒有畢業的時候
朱天心:我覺得我們不用偽裝,因為閱讀對我們的意義,不會因為我們有個升學的孩子,就變得保守。

如果看到女兒拿著筆在畫畫,或是看課外書,我只要覺得她做的那件事情是比功課有意思的,我連聲「妳今天功課寫完沒」都不會問。

我問不出口,所以我也要付出代價,就是她的功課會很差,因為她疏於磨鍊,也不會像其他同學反覆去做什麼功文式數學,像考試機器一樣不斷去磨。對此,我要有心理準備,要有取捨。

正因為我看清楚,會更堅定信念,因為我相信學校裡教科書與體制裡的教育總會有畢業的時候。可是一個真正好的閱讀習慣,是可以跟你到老的。有一個終生受用與享受的習慣,我就覺得很值得。

在過程中,一定會有風吹草動,妳會聽到其他父母說孩子在學校裡功課表現那麼好,但她的功課就是破破爛爛的。這過程裡,我們就必須給她支撐,因為她自己在做有意思的事。

所以,我們花更大的力氣抵抗教育系統,與整個社會同儕的壓力。

像教育部那時在推閱讀時,女兒學校的老師也在推閱讀,一個學期就讀兩本,我快嚇死了。而且,一執行下去,就會考試,考到連標點符號都要考,甚至考擬人法或敘事法,像是有些孩子對文學沒有任何接觸,馬上會證實文學是很難看的。但是文學哪有那麼殿堂森嚴,一旦變成是這樣的時候,就馬上讓學生倒胃。

如果女兒只在看教科書,我會說:「我看妳三年以後就看那幾本爛書,看妳將來怎麼辦。」

但是,女兒在國三的時候,看到大家都在衝,她自己也覺得要料理一下,當她回頭看體制內的功課時,她突然覺得教科書容易得不得了,因為大量閱讀遠遠比教科書難非常多,所以她一下收拾起來,就非常輕鬆,最後半年衝一下,運氣很好地,去年她就甄試上北一女。

當孩子被學校填滿……
培養閱讀習慣一定要早。我看過很多父母,讓孩子所有的時間都隨著學校填得滿滿的,他就沒有任何時間讀課外書,甚至父母會覺得課外書與課內的書籍是互相衝突的,是佔掉讀課內書籍的時間。

一旦掉進了升學節奏裡頭,父母就很難跟孩子講說,你有一點時間,晚上十點,你來讀一點馬奎斯吧,但他怎麼可能會這麼做?

父母除了相信,也要了解和承擔後果,不能到了升學的時候再來懊悔或開始怪小孩。

我們家特別的地方不是在於有不同的社會位置,而是我們有不同的認知。因為我們不是什麼特殊的家庭,我們到現在沒有書桌沒有電腦,只有茶几,十隻貓、八隻狗在跑來跑去;我們的認知是幫小孩擋出一個空間,幫她卡出一個位置。

不要怕孩子錯讀
謝:所以,對孩子閱讀這個部份,我是有這一點顧慮的。我不希望她背一千首詩,或是小小年紀對某個領域很精熟,對我來說,那不過是訓練有素的狗而已,因為我知道閱讀不是那麼一回事。

我知道真正的閱讀要開始收束,應該是在三十歲以後的事。你的人生開始要更專心地面對有限的事,有些地方你得跟它告別,但我覺得年輕時,不用太早限定讀書的領域。

所以,你需要空間,但現在小孩的空間不只是岌岌可危,應該說是不再有空間了,這是我比較害怕的地方。

有個問題是:我們會不會指導或推薦孩子看書?答案是會,我們不要假自由了!我們不會假裝民主,我們會直接談論我們很喜歡的書。朱天心會和女兒談論馬奎斯的《百年孤寂》,事實上,妳不是在引導她,那是個老讀者與新讀者的對話。

朱:小時候,爸爸(朱西甯)的書房對我們是開放的,他不會因為我的年紀而說什麼書不該看。

讓孩子從書中探險
可能我同時在看瓊瑤、可能同個時候我在翻一本《羅麗塔》。可是,爸爸就是會在那裡被動地等著我,我覺得那個記憶非常好,他的書房對我來說像是個迷宮一樣,像在探險。

但是,在不對的年紀看到吸收不了的書時,你說有沒有走過冤枉路?我覺得一定是有的,但有什麼關係呢?我覺得自己很獨特的鑑賞力就是在這中間培養出來的。

所以,沒有正確的書也沒有正確的時間,基本的框架有,但是,永遠要放棄一個對於正確時間與正確書籍的過度執念。

謝:沒有一本單一的書足以替代所有的書,如果只有一本書,像回教或基督教覺得古蘭經或聖經是唯一的,那是可怕的世界(就像語言如果只剩下一個人說話時,那種語言是死亡的)。當書只剩下一本時,那書也是死亡的。

我不懂人為什麼很怕買錯書、讀錯書,你買錯衣服、看錯電影都沒有那麼計較,為什麼獨獨會有這樣的迷思?像錯讀本身,它是閱讀裡頭必然發生的事。

閱讀與錯讀不是對或錯的問題,當我們沒有辦法一次認清時,就要反覆地來,勢必要留著一些疑惑與不理解,而通常這些疑惑是你往下閱讀最重要的動力。

疑惑、懸掛、沒有完成的東西才會記憶最久,所以,有些時候,閱讀常是跟困惑相處的一個活動,你不是讀自己都懂的東西,常常是一個不解的世界才會給你新的視野。正因為你不解,才會使你原來思惟的邊界被打開來,會看到一個不一樣的世界,才會誘引你往前走。

朱:女兒小時候非常喜歡動物,正好我們看到《白鯨記》,有一幕是主角掉到鯨魚腦那一段,我唸給她聽,過程非常生動,那時她小學一年級,當她聽完有興趣後,只要她有時間,她就會拿書來看。

我相信,當時的狀況,她很多字看不懂,很多片段她不理解,但我不是很在乎,我覺得只要她拿起書來,不管看多看少、生吞活剝,就會有她自己的收穫。

所以我們不必主動為孩子設定時間,或什麼年齡該看什麼內容。

瞻望世界的方式
謝:我想,對女兒的責任,是讓她看到外面的世界,但是,有些世界是肉眼看得到的,更多的時刻,她的世界是通過閱讀來完成的,閱讀是一個瞻望世界的方式。

你眼睛看到的世界只有當下、此刻,肉眼可見的。但是,整個世界的厚度,通常不是眼見為信的,那個部份,一旦時間流逝,只被記憶在文字與書籍裡面。

而且,有些地方是瞻望不到的,你要透過閱讀去想像才能攀上珠穆朗瑪峰,這輩子是很難完成的。

做為一位父親,我想,最欣慰的,是女兒有個不壞的閱讀習慣。

我希望她這一輩子不會有任何一刻覺得無聊,儘管我們沒有辦法幫她找那麼多好的朋友,可是透過閱讀,她能擁有馬奎斯、卡爾維諾、孔子、蘇格拉底……,與她為友,而不會覺得孤獨。

mandy041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上次寫兒子愛吃蛤蜊的事。一位香港網友留言詢問蛤蜊是什麼?這個很難解釋清楚,想想就到yahoo使用找圖功能準備找張蛤蜊照片給他知道,因此時一張圖片勝過所有的說明文字。

使用搜尋功能時,同時發現找到好多網站,有同樣一篇「蛤蜊之歌」的文章(http://roki.seeder.net/story2.htm)。這篇文章我許久以前就收過很多次的email轉寄。是一篇曾經讓印象深刻的文章。

我記得最開始是我一位很有才華,但向來自恃甚高的朋友轉寄給我的。他說,這篇文章給他的很大的震撼。

他老覺得別人不是笨手笨腳跟不上進度,就是喜歡打混摸魚。要不就是遇上欣賞小人的老闆,或是碰上喜歡鬥爭找他麻煩之類的同事,讓他很辛苦。
她說這篇文章讓他深深省思,有問題的會不會其實只有他自己?

我沒有他高標準看世界的程度,但是,年輕氣盛的我其實有一度也覺得周遭人的不太順眼。他的話和這篇文章,讓我很仔細的檢視自己和別人相處的模式。
我發現有些真的是我的問題!

當然,我從來沒有冀望自己可以吃得開、遊走四方。我沒需要去討好別人,讓所有人都對我好。不過,當我覺得周遭有問題的人,多過沒問題的人時,我就會開始檢討,是不是自己的態度和處事上又出了什麼問題。

很高興我不經意間又看到這篇文章。再度提醒我一些該注意的事。

mandy041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轉貼這篇文章,是因為有些和這篇文章有關的討論。
___________

「我發現我嫂嫂可能有外遇。」一個學生神秘兮兮地對我說:「我看見她一個人坐在附近的一間咖啡廳裡,好像在等人的樣子。晚上我故意裝作沒事地問她:『妳今天下午都在忙什麼啊?』她居然臉不紅、氣不喘地說她去了一趟超級市場。
「笑死人了! 提著菜籃去咖啡廳,還買了一堆水果回來。」突然換了個表情:真沒想到,以為她每天做牛作馬,忙丈夫、忙孩子, 居然還有空去-----。」

「不要瞎猜。」我說:「說不定是妳看錯了。」

隔了一個月,學生果然不好意思地對我說:「老師,我是看錯了。不是看錯人,是看錯了事。我後來發現每個星期三,嫂嫂都會去那裡喝咖,我就躲在車裡,偷偷看。結果每次,她都只是一個人坐一陣子,就會轉去超市,買東西回家了。」停了一下,又笑笑:「有一天,我問她,說好像看見她去喝咖啡,她居然面無表情地說,一個星期忙死了,只有那幾十分鐘,她要有一點屬於自己的時間。多風雅啊!」學生大笑了起。

●●●

朋友的女兒,交了個不錯的男朋友,研究所畢業的,老老實實,總坐在未婚妻的家裡看電視,看到深夜,才離開。「這年頭,這麼老實的男孩子真少有。按時下班,也不應酬,跟我女兒一塊兒出去旅行好幾趟了,據說兩個人都沒發生關係。」

「發生關係沒有,你怎麼知道?」我說。「看得出,他家教嚴、老實,我也家教嚴。」
沒想到,有一天,兩個年輕人又一塊出去旅行。回來,居然分手了。

我也不知道為什麼吹了。是我女兒要吹的。」朋友嘆口氣:「說有一天在游泳池旁邊,看見另外一群男孩子,年齡跟他們差不多。但是當我女兒男朋友叫飲料,拿出普通的信用卡的時候,那群男孩子全掏出金卡。」他眼睛一瞪:「我女兒說,就在那一刻,她突然不再愛她男朋友了。她也不是愛上了別人,甚至現在連半個男朋友都沒有,但她就是覺得不愛了。」

我怔了一下,心想:「多麼現實的女孩子啊!」

可是,才不久,我去東北瀋陽,一位當地的朋友居然說了個相似的故:「我弟弟,跟他女朋友吹了,吹得真奇怪,兩個人三四年,形影不離,有一天,據說只是看見女孩子牙齒上黏了一小片韭菜葉兒。突然心裡覺得討厭,就這樣,不愛了! 」

●●●

想起我的一位朋友,六個弟妹,父親又早死,一家重擔全落在他的肩上。雖然功課很好,但念完初中,他就自動輟學了。白天到外面打工賺錢,晚上幫著母親漬醬菜,禮拜天再抬到菜場賣。十幾年下來,連最小的妹妹都進了大學。我這朋友居然走了,自己出去打天下,結了婚,買了房子,有了子女。只是,他不再跟任何一位弟弟妹妹連絡,連老母,都只有過年時打個電話。他有他的道理── 「我半輩子給了他們,我不欠他們的,我要做我自己了。」

●●●

也想起一個母親得了乳癌的女孩子,對我說:「我媽媽從手術之後,就變了。好像一下變開朗了,以前她難得出門,現在居然學交際舞,三天兩頭出去應酬。」歪頭笑:「不過我老爸也改了,以前拿我媽當傭人,現在不但搶著做家事,還鼓勵我媽出去瘋。」

我早期的一個男學生,最近來看我,也對我說:「我媽媽前年死了,我想了很多,一下子辭掉日本公司年薪二十萬美元的工作,回來了。想自己搞點自己喜歡的東西,也想去幫佛教團,把佛經輸入電腦、帶上網路。」

●●●

二十年前,當我初到美國時,曾住在維吉尼亞州一個美國人家裡,他們有一群孩子、一堆貓,熱鬧得好像天天開 派對。只是我離開不久,就聽說那位女主人,突然隻身去了加拿大。我當時很不解,還把這事寫進了文章。但是,二十年下來,無論在太平洋的東岸或西岸,總聽到這樣的故事。突然之間,可能是親人的逝去,可能是孩子的叛離,可能是健康的惡化。可能只是梳頭時見到一絲白髮、攬鏡時看到幾條細紋。彷彿石破天驚的一擊,好像當頭喝斥的一棒。那人就突然變了,也可能是突然悟了,變成了另外一個人,想到另一個世界,重新過一生。

所以,我對那懷疑嫂嫂的學生說:「不要覺得奇怪。她整年為你們一家忙,心裡會空的、會亂的,她總要有一點自己的時間,找回她自己的心靈。」我更強調:「妳跟妳一家都該慶幸,她能一個星期找到她自己一個下午,就不會突然不見,去找尋她失去的半生了。」

─轉載自《對錯都是為了愛》作者:劉墉

mandy041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2